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1月14日在徐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长 朱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宏观形势更加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种困难明显增多的一年。面对严峻挑战,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始终紧扣主题主线,*实施“八项工程”,全力突破“三重一大”,一着不让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各项工作在攻坚克难中取得了新成效。

(一)经济发展稳中有进,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完成(预计,下同)地区生产总值4500亿元、增长12%左右;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22.8亿元、增长15.3%,其中税收收入增长20.1%、占比较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31亿元、增长22%,其中工业投资1660亿元,服务业投资增长29%、占比提高3.1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6亿元、增长14%。亿元以上项目开工775个、完成投资1800亿元,徐工全地面起重机、布兰肯矿山设备、美驰车桥二期、时代天虹三期等项目建成投产,亿吨大港、黄河故道综合开发、雨润物流中心、必康新医药等项目顺利实施。县域实力加快壮大,“突破睢宁”战略和“丰县崛起”行动计划扎实推进,邳州市和新沂市通过省全面达小康评审认定,沛县通过生态县省级验收。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其中六大千亿元工业产业实现总产值91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315亿元、增长13%。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920亿元,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5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入园企业比上年增加1619家。新增2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2家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淮海文博园跻身省级服务业集聚区,龟山景区成功创建4**旅游景区,创意68产业园被列入首批省级广告产业园,我市获批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粮食生产实现十连丰,新建和改造设施农业20万亩,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继续领跑全省。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实现3485亿元和37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34%和36%。新增超百亿元企业(园区)1家、省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3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0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7家。

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县(市)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市直机关单位绩效考核、乡镇分类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对城区、开发区简政放权力度加大,市级扩权强镇改革及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有序实施,部分镇改设街道办事处全面完成。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新增农田托管75万亩、适度规模经营52万亩、土地流转55万亩,均居全省第一;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发展到1872家和9371家。实施县级医院综合改革,取消药品加成政策;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拓展基本药物制度覆盖范围,为群众减轻药品负担3.8亿元;实现相邻四省的58个县(市、区)新农合异地结算报销。创新政府投融资体制,规范管理政府性债务,有效整合资源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政府融资平台投融资能力明显提升。“彭城英才”计划扎实推进,新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400多人。新增专业技术人才3.86万人、校企联盟210家,研发机构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覆盖。我市连续四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开放领域逐步拓宽。成功举办第十六届投资洽谈会、香港合作投资推介会、上海跨国公司联谊会、新加坡江苏合作理事会第七次会议、首届国际工程机械交易会等十余项重大招商活动,一批重大投资项目签约落地。全市实际到账注册外资1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60亿美元、其中出口44亿美元,服务贸易进出口额7.2亿美元、同比增长77%。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观音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万人次,至韩国首尔、台湾高雄航线如期开通;与新加坡合作共建的伊顿国际学校落户新城区。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650亿元、增长13%,注册资本2455亿元、增长16.8%,年内新增民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5.4万个。

(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面貌加速提升

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围绕“八大中心”建设,精心实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八大类255项城建重点工程开竣工数量再创新高。韩山隧道、老字号街区、万达广场、万科一期、残疾人康复中心等项目竣工使用,三环东路高架基本建成,郑徐客专、城市轨道交通、三环西路高架启动实施,丰沛铁路全线贯通,“两河两路”、苏宁商务广场等项目加快推进,中心城市综合功能和集聚辐射力加速提升。“外创示范道路、内创幸福家园”活动*开展,全市省级示范路达7条,幸福家园示范小区达54个。数字城管系统平台加速构建,网格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占道经营、户外广告等市容专项整治效果明显。我市成为国土部首批3个“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和规划重点发展的23个都市圈之一。

新型城镇体系初步构建。“1+3个100万”工程有序实施,5县(市)老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同步推进。中心镇建设步伐加快,30个集中创建镇投资125亿元完成各类项目248个,完成第二批12个创建镇达标验收,66个镇创建管理示范镇工作全面启动。新增新农村示范村50个,省三星级康居乡村达59个;新建农村公路1225条,镇村公交覆盖率达25%以上;完成农村水利投资9.21亿元,疏浚县乡河道1188公里;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11.6万户;新增改厕15万户。

生态建设力度明显加大。“五大行动计划”启动实施,国家生态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加速推进。多措并举整治空气污染,强力实施秸秆禁烧、燃煤禁烧、扬尘治理和热电整合,关停城区3家小热电企业,淘汰黄标车11731辆。全市建成污水处理厂87座,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8.6%。投资13亿元对82条河流实施河道清淤和生态修复,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建成通水,6个断面水质基本达标,我市跻身全国首批水生态试点城市。新增造林12万亩,“二次进军荒山”完成造林1.9万亩,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8%,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89%,森林覆盖率32%、保持全省领先。完成31家工业企业退城入园,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落后产能淘汰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定任务。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京沪高铁沿线环境整治和2179个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全面完成。

(三)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民生实事得到有效落实。三大类100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年度任务全面完成,保障房建设、医院新建迁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档升级、邻里中心建设、市民卡(社保卡)、关爱老人、残疾人帮扶等项目顺利实施,发放自行车卡36.2万张,公共自行车增至1.64万辆,新增500辆公交车。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23670元和12050元,增长9%和12%。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城镇新增就业11.7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8.6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6万人,完成就业创业培训1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14%;建成大学生创业园18个,大学生创业企业达到3800家,累计提供就业岗位近3万个。强化扶贫开发,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2.2亿元,11.6万户低收入农户从中受益。完成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1500余万平方米,建成安置房401.6万平方米。

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参保人数超过620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连续7年稳定在95%以上,住院实际补偿比例达到57.5%;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510元和270元,保持苏北领先;启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医保“二次补助”,补助额5130万元,有效解决了部分困难群众因病致贫问题。医疗救助、重残救助、临时生活救助体系不断完善,“三无”人员和孤儿供养标准进一步提高。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7528套,建成7193套,销售(配租)7796套,发放廉租房补贴1401户。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以县为单位全面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6个县(市)区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国家级验收;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28所、农村中小学44所,加固重建中小学校舍75万平方米,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有序推进,教育办学条件和均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中心医院新城区分院、徐医附院开发区分院等项目加快实施,新增省级示范卫生院13个,改造升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2个,医疗资源布局更趋优化。第十八届省运会筹办工作扎实推进,奥体中心基本建成,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顺利建成江苏省体育强市。“舞动汉风”工程*实施,文艺精品创作成果丰硕。文化惠民活动扎实开展,送戏下乡520场、电影2.89万场、图书11.1万册。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趋势得到遏制。人防、民兵、双拥、民族宗教、档案、外事、侨务、台湾事务、统计、审计、新闻出版、住房公积金管理、无线电管理、淮塔管理、机关事务管理、应急管理、防震减灾、气象、妇女儿童、青少年、关心下一代、援疆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进步。

社会管理创新全面加强。*实施“四治理三提升”工程,“一委一居一站一办”和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实现全覆盖,城乡和谐社区达标率分别达到75%和55%以上,刑事案件发案数下降8.2%,我市荣登中国最安全城市排行榜第6位。创新实施专职人民调解员进驻公安派出所的公调对接机制,积极推进“阳光信访”,重大事项稳评率达到100%,一批信访突出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抓好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和产品质量监管,各类事故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5.7%和15.9%,杜绝了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四)政府自身建设扎实推进,发展环境更趋优化

行政效率效能和服务水平得到提升。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市委十项规定,“三解三促”活动实现常态化制度化。*实施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优化服务流程85个,精简审批事项113个,清除办事障碍850项。“12345”政府服务热线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功能向群众生活领域延伸,受理群众投诉17.9万件,办结率97%。创新信息公开形式,集新闻发布、网络发言和政务微博三位一体的“徐州发布”启动运行。全面推行“两参一改”,持续深化行风评议,有力促进了机关作风转变。

推动发展和破解难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与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进一步深化,全市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达到37家;人民币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313.6亿元,非信贷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工矿废弃地盘活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及万顷良田建设*实施,在保障用地需求的同时,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不断强化,盘活利用存量土地1.2万亩,建成和在建高标准厂房322万平方米。创新财政资金扶持方式,深化银企对接、企业金融顾问制度;扎实推进“营改增”工作,累计减免企业税赋13亿元。

依法行政和廉洁从政水平得到提升。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的民主监督,加强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力求把依法办事贯穿于政府工作各个环节。厉行勤俭节约,除涉密部门外的市级部门预算全面向社会公开,市直公务接待、公车购置和公车运行、因公出国费用分别下降15.79%、15.82%和26.8%。继续实施反腐倡廉“八项工程”,扎实推进“两个习惯”教育,*开展领导干部“晒权力”试点和机关处长“晒职权”活动,始终保持惩腐肃贪的高压态势。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各项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这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群众,向人民解放军驻徐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支持徐州现代化建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各界人士,向投身徐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投资者和企业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好于全国全省,但受宏观形势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实际到账注册外资等指标增速低于预期。内需不旺和外需不振并存,工业产业投入后劲不足,居民消费增速回落,外贸出口出现大幅下降,部分企业受增本减利因素影响生产经营困难。产业结构偏重的问题尚未根本改观,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城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问题凸显,县域城镇化水平不高,部分镇村脏乱差的现象仍比较突出。财政减收增支因素增多,居民收入增速趋缓,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压力加大。政府职能转变需要进一步加快,个别部门存在作风不实、效能不高、监管职能履行不到位的现象。我们将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继续下大力气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扎实做好政府各项工作,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重托和期望。

二、2014年工作总体要求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我市以县为单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综观今年的宏观形势,国际和国内、有利和不利、长期和短期、结构性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交织,发展环境更加复杂。一方面,多种积极因素持续积累。世界经济出现缓慢回升迹象,总体态势趋稳;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国内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持续改善,特别是各项改革的全面深化、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各种风险挑战叠加**。全球经济复苏基础仍不牢固,主要经济体增长低位徘徊,国际市场争夺更加激烈,美国收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需要高度关注,世界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深化改革深水期、前期政策消化期,外需减弱、部分行业产能相对过剩、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经济下行压力不可低估。我市发展既面临交通枢纽优势不断强化、省实施新一轮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扶持政策等机遇,但在结构调整、生态建设、节能减排、民生改善等方面也面临更重的压力和任务。我们既要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坚定科学发展信心不动摇,又要充分估计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主动作为、趋利避害,在克难奋进中赢得发展主动权。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努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更加重视增进民生福祉,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集中更多的财力、精力用于改善和保障民生。我们将更加积极推动改革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和工作措施,为徐州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动力和活力。我们将更加主动调结构转方式,顺应宏观形势合理安排各项指标,不片面追求发展速度,以科学的考核机制和政策激励机制为导向,把工作重心转向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我们将更加有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城乡布局统筹规划、重大项目统筹推进、建设资金统筹安排,全面提升中心城市、中等城市、中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水平,着力破解二元结构,加快缩小城乡差距,把徐州建设成为苏北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我们将更加突出生态立市,坚持一手抓污染治理、一手抓生态建设,切实做到多还旧“账”、不欠新“账”,努力让人民群众呼吸清新空气、常享蓝天白云,使良好生态成为徐州新的名片。

到今年底,力争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目标:(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左右;(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左右;(5)实际到账注册外资增长5%;(6)进出口总额增长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左右;(8)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科技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9%;(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11)节能减排完成省定任务;(1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工作中,我们将对照目标要求,细化分解任务,切实抓好落实,务求取得实效,向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三、全面推进各项改革

创造性地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立足徐州实际大胆实践探索,积极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约束,以改革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一)围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扎实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效率徐州。全面排查政府管理的“越位点”和“缺位点”,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环境保护等职能,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加大行政审批事项“减、转、放、免”力度,力争将行政审批项目全部纳入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办理。大力推行一次告知、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网上公开办理,加快构建统一规范的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建立规范化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全部纳入购买范围,推广电子订单式政府采购。整合卫生、人口和计生部门的机构和职责,加快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年内基本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开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严格控制人员编制,确保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总量只减不增。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科学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抓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制定实施政府债务举借审核审批工作规程,完善政府债务统计报告制度,逐步将政府债务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建立健全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完善市、区两级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更加适应的财政体制,创新财政资金对企业扶持方式。

(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扎实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活力徐州。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负面清单基础上,促进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的领域,鼓励社会资本投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清理和废除阻碍公平竞争的障碍,营造更加良好的市场环境。支持非公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与合资经营,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分类实施国有企业改革,对资产规模较小的企业实施产权制度改革;探索组建管理公司,受政府委托管理国有投融资业务;对资产规模大、改革难度大的国有企业实行管理机制、投资机制改革,探索组建工程机械产业投资基金,构建企业管理团队利益与企业发展绩效密切联系的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将国有企业全部纳入统一监管和考核体系。加快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稳妥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实施城镇房屋产权证和土地使用证“两证合一”。统筹抓好农村各项改革。

(三)立足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努力建设幸福徐州。加快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主城区完全中学初高中分离,实施集团化办学试点,健全中职、高职、本科有机衔接的培养机制。抓好市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扩大医疗行业对境内外资本开放。完善市级创业服务平台,构建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加快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推行城镇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和居民大病保险,完善异地就医管理办法。抓好新农合混合支付方式改革,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开展新农合经办服务。推进退役士兵安置、优待抚恤、最低生活保障、特殊困难残疾人救助等城乡统一标准。创新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运营管理机制,支持多元投资兴办养老机构。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深化街道居委会自治试点,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实行重大**事项“第三方”稳评制度。

(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文化徐州。完善徐州报业传媒、广电传媒、演艺、文产“四大集团”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县级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改革,抓好市级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实施“舞动汉风”工程,健全舞台艺术生产、文艺精品评价激励等机制,发挥“汉风文华奖”激励导向作用,打响“书画徐州”品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委托生产等多种形式,引导支持民间力量生产公共文化产品、举办公益性文化活动、投资建设文化设施。筹划设立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大力发展民办民营文化企业,继续推进淮海文博园、动漫文化产业园等园区建设,积极争创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加快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五)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扎实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努力建设美丽徐州。建立健全“五大行动计划”组织协调、工作推进、督查考核机制。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积极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从严控制土地开发强度,健全城市绿线制度,切实守住生态红线。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加大差别化资源价格和惩罚性价格实施力度,探索建立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分配机制和排污权交易机制,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积极推进环境监测、评价等环保服务外包。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基金,组建“守望家园”志愿者队伍,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启动建设骆马湖第二水源地,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健全城乡统筹区域供水体制,建立污水治理和监管机制。完善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切实保护林业生态。

四、加快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在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增长的同时,把加快转型发展作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生态转型和社会转型。

(一)突出民生优先、和谐共建,在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上争取更大成效。*实施民生幸福工程,着力构建六大公共服务体系,办好11大类100件民生实事,促进人民幸福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升。

拓展居民增收和就业创业渠道。突出农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等重点群体,健全完善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和扶贫开发机制,促进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重点落实好黄墩湖滞洪区和黄河故道沿线扶贫开发项目,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2亿元以上,年内力争实现27万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抓好劳动技能培训和新成长劳动力技能培训,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力争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5万人。以促进大学生创业激发全民创业热情,新增大学生创业企业1200家、带动就业6000人以上。

健全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体系。大力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实现“五险一票征收”,适时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城乡低保、新农合保障水平,发行190万张加载金融功能的社会保障卡。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新建15个城市小型托老所、25个农村老年关爱之家、100个妇女儿童之家,为主城区10万名60周岁以上老人和残疾人免费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年内建成保障性住房7000套,启动实施市区1000万平方米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和800万平方米安置房建设,改造22个老旧小区,切实改善市民居住条件。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三区同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38所、幼儿园80所,加固重建中小学校舍60万平方米,加快新一轮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抓好北区股份制医院、徐医附院开发区分院等4家综合性医院建设,推进县镇村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继续实施文化下乡等惠民项目,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争创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精心做好第十八届省运会的筹备工作,努力办出一届精彩圆满、节俭创新的省运会;实施“五大健身计划”,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年”活动,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优化出生人口性别比,适时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抓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做好科普工作,不断提高居民素养。统筹抓好其他各项事业,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实施“三建设三提升”工程,全面深化平安徐州和法治徐州建设。健全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城区警务服务站和农村中心警务室建设,大力预防和依法惩治违法犯罪。*开展信访积案集中化解“百日百案”活动,推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常态化,实行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坚决防止群体性事件和个人极端事件发生。创新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专业化、职业化机制,创建“12348”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多调对接”的人民调解徐州模式。加快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开展质量强市活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预防控制体系,抓好食品药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强化应急管理,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二)突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在经济结构调整上实现更大突破。瞄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这一主攻方向,紧抓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一核心环节,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打造徐州经济“升级版”。

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增后劲调结构的有力抓手,计划安排重大项目200项、总投资3623亿元,其中当年实施180项、年度投资983.5亿元。加快实施郑徐客专、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观音机场二期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大徐工重型汽车、升华电梯制造、中能技改、雨润物流中心、龙英纺织等重大产业项目推进力度,力争徐宿淮盐铁路等20项前期推进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坚持“四招四引”,突出抓好产业链招商、专题招商和以商引商,创新招商活动形式,精心组织好北京、上海、台湾、香港、新加坡、日本等系列招商活动。着力稳定外贸出口,支持企业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积极推进保税物流中心建设、申报国家级工程机械和地坪地材出口基地。坚持提升硬件和优化环境双管齐下,加快中心商圈、新城区商圈、西部商圈、高铁生态商务区等重点商贸板块建设,提升特色商业街区服务功能,积极促进信息消费,从严打击价格欺诈、假冒伪劣等行为,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打造区域消费高地。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立足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实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抓住项目建设、培育领军企业、突破关键技术、创建特色基地等关键环节,推动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等九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加快将徐州打造成为具国际竞争力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高端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引导各县(市)发挥自身优势,重点培育2-3个新兴产业。立足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拉长增粗六大千亿元工业产业链条,鼓励企业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的技术、工艺、设备和营销管理方式,争创国家级、省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对接国家和省化解产能过剩方案,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立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抓好必康物流分拨中心、综合物流园、钢铁再生利用交易中心等重点项目,健全物流配送体系,推动商贸物流业扩容提质;抓好云龙湖5**景区创建,规划建设贾汪旅游集聚区,加快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打造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创新服务理念、商业模式和技术手段,大力培育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总部经济、现代金融等服务业态,积极发展物流快递、工业设计等生产**业及家政、养老、健康等生活**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

大力扶持实体经济。坚持扶大扶优扶强,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和百亿规模企业服务绿色通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向上下游辐射延伸,打造一批主业突出、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对100家成长型中小企业实施对口帮扶,在融资担保、企业上市、教育培训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引导企业建立现代管理制度,扶持中小企业加速成长。积极开展为企业“送政策、送服务”活动,全面落实“营改增”等财税扶持优惠政策,进一步做好银企对接,及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难题。规范实施增减挂钩和土地综合整治工程试点,继续加大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力度,保障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用地需求。

提高集约集聚发展水平。强化开发园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阵地作用,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健全开发区考核机制,提升园区综合承载力和集聚吸纳力,促进主导和新兴产业向园区集中集聚。支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打造太阳能光伏、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链。推动高新区创建科技部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扶持泉山开发区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帮助新沂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指导睢宁临空产业园、铜山利国工业园、贾汪江庄工业园申报省级开发区,支持丰县、沛县、邳州开发区创建创新型园区。坚持优进劣出、动态发展,推进50家省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加快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集中区。

积极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坚持科教与人才强市战略,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领军团队。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通过合作研发、人才引进、参股并购等方式开展创新合作,确保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加快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力争新建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0家,帮助江苏师大科技园创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徐州工程学院科技园创建省级大学科技园。深化产学研合作,构建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鼓励高校院所在徐设立技术转移中心,新建校企联盟180个以上。以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为契机,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名牌产品创建、专利申请和保护,力争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实现较快增长。

(三)突出城乡一体、产城融合,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上迈出更大步伐。着力在优化布局、完善功能和统筹发展上下功夫,加快构建“1530”新型城镇体系,夯实城镇化的产业支撑,形成城乡一体、共同繁荣的新格局。

高水平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围绕构建“八大中心”,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实施八大类258项城建重点工程。在继续推进老城区改造的同时,抓好新城区沿昆仑大道、汉源大道、迎宾大道和环大龙湖“四轴”开发,促进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铜山区、贾汪区与主城区有机融合。着眼构建立体交通体系,重点推进三环西路北路高架、徐沛快速路、外环公路一期等道路畅通工程,继续整修城区道路,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切实规范交通秩序,最大限度缓解交通拥堵。抓好中心商圈、龟山小镇、万科新天地、铜山万达广场等商贸旅游项目和奥体中心、市民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体育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促进城市功能形态双提升。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积极推进部省市共建主城区城市地质工程。

完善数字化城管平台,进一步理顺城管执法体制,力争跻身首批“江苏省优秀管理城市”;继续开展“外创示范道路、内创幸福家园”活动,强化背街小巷、老旧小区环境卫生专项整治,积极创建省级城市管理示范社区;实施环卫保洁第三方监理机制,推行垃圾收集转运和路灯、道路、桥梁维护管养的市场化运作。

进一步完善新型城镇体系。注重以城带乡、产城融合,做好县(市)总体规划修编,促进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有机衔接,建立“一张图”综合信息平台。加强5个县级中等城市建设,促进老城区与新城区、开发区融合发展,提升人口吸纳力和产业承载力。抓好第三批中心镇达标验收命名和重点中心镇提档升级,*实施管理示范镇创建,推进扩权强镇改革试点,打造特色新型城镇群。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转为城镇居民。新建50个新农村示范村。建成农村公路400公里,改造危桥119座,完成改厕6万户,推动交通、电信、卫生、文化、邮政快递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实施“以市带县(区)融资模式”,支持县(区)棚户区改造。

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融合,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加快城镇化步伐,力争年内县域城镇化水平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扎实推进新一轮“丰县崛起”行动计划,赋予“突破睢宁”战略新内涵,确保丰县、睢宁达到省全面小康评定标准;加快促进沛北一体化,支持邳州、新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加强铜山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主城区的对接,加快贾汪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促进县域争先进位,增强发展活力和整体实力。

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探索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新增农田托管65万亩以上,壮大农民专业合作和家庭农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继续实施“2020工程”,新增和改造升级设施农业20万亩,新建扩建大中型畜禽规模养殖场20个。*推进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切实加强9个农业示范区、吕梁风景区10个生态农场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完善等环节,发展壮大果品、肉鸭、奶业、大蒜和食用菌5大主导产业。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水利工程管理,继续实施山区水源工程,加快水利现代化建设步伐。抓好中低产田改造和粮食高产创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

(四)突出绿色发展、优美宜居,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力争更大作为。注重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实施“五大行动计划”,确保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路更畅、城更靓。

一着不让抓好节能减排。完善节能预警调控机制,加快节能技术、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切实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和居民生活等领域的节能工作,有序推进281个治污项目,确保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把住源头严控增量,严格执行规划及新建项目能耗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坚决杜绝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项目上马,不再新上单纯扩大产能的传统产业项目。多策并举消化存量,组织开展重点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和能效水平对标达标活动,推广合同能源管理、余热余压利用等节能措施,力争全面完成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改造。

切实解决重点环境问题。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体系,加大老旧机动车淘汰报废力度,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综合治理工业废气、煤烟污染、建筑扬尘和露天烧烤,全部关闭城区小热电企业,加快推进企业退城入园,切实减少灰霾污染,提升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抓好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和运营监管,确保现有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达到80%以上,在建的镇级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覆盖率达到85%。对故黄河、三八河等19条骨干河道实施截污清淤贯通,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河流;深化调水通道82条主支河流的环境综合整治,完成丰县、沛县、睢宁尾水资源化利用工程,保证南水北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创建。落实最严格的环保准入门槛、污染排放标准和环保问责制度,大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绿化荒山1.7万亩,全面完成“二次进军荒山”计划。开展泉山森林公园、汉文化景区敞园改造,精心打造奥体公园、吕梁风景区、潘安湖湿地公园、丁万河景观带,抓好三环东路、四环高速、4万亩黄河故道沿线绿化带等绿化项目建设,大规模构建城乡绿色屏障。实施街头绿地、滨河公园建设和道路景观绿化工程,对湖东路、迎宾路等道路进行绿化提升改造,继续抓好采石宕口、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确保市区建成区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100%、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实施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分类推进村镇环境整治,完善垃圾收运、污水处理等环卫设施,实现城乡面貌更大改观。对照生态创建整体进度,抓好对标找差,力争尽快达到国家生态市和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标准。

五、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切实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

(一)强化公开透明,大力推进行政权力阳光运行。深化和扩大政务公开,提升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水平,努力实现权力运行规则公开、程序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以公开提高政府公信力。不断扩大财政预决算公开范围,年内市直所有预算单位全面推行部门预决算公开,逐步推进行政经费决算公开、三公经费公开和重大财政专项支出公开。拓展和完善“徐州发布”平台,及时高效做好信息发布工作,畅通政府与公众交流互动渠道。

(二)坚持依法合规,全面提升行政行为规范化水平。健全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确保政府行为于法有据、程序正当。完善行政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作为重大决策必经程序,提升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强化立法前期论证,积极开展立法后评估工作,促进“立、改、废”有机结合,提高政府立法科学性。加强行政执法和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重视社会公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

(三)立足高效便捷,进一步提高行政服务效率效能。推进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全覆盖,简化行政流程,认真落实服务承诺、首问负责和限时办结等制度,探索构建标准化服务体系。抓好“12345”政府服务热线运行管理,办好行风热线和“直通12345”电视专栏,打造“线报声屏网”立体联动体系。增强行政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功能,探索建立网上办事大厅。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功能,推进政府系统办公自动化。加强行政问责和政务督查,提高政府执行力。抓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健全统计监测评价体系,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突出务实清廉,切实营造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严格落实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控制和压缩“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从源头上狠刹奢侈浪费之风。规范创建达标检查评比表彰和庆典、论坛、展会等活动,规范配置办公用房,规范公务接待,继续精简会议和文件,切实改进会风文风,用更多的时间调查研究、*基层。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开展“两个习惯”教育,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努力建设人民更加信赖的政府。

各位代表,徐州正处于跨越发展、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肩负的任务艰巨而繁重、责任重大而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群策群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在新的起点上开创徐州“两个率先”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较旧一篇:2014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较新一篇:2014年哈尔滨市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