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1月9日在烟台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烟台市代市长 <**r />孟凡利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中共烟台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出台实施一批综合性和专项性政策措施,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预计,全市生产总值56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37.2亿元,可比口径增长12.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2930元和14761元,分别增长9.6%和11%;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1.8%。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强化稳增长措施,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更加注重扩消费、促投资、稳外需的协同发力,更加注重激发区域发展活力。积极培育消费增长点,加快推进30个重大商贸项目,新建一批便民商贸设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03亿元,增长13.1%。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年交易额增长34%。着力促进投资合理增长和结构优化,加快建设200个市级重点项目,青烟威荣城际铁路、龙烟铁路、新机场、烟台港西港区、海阳核电等重点工程顺利推进,潍莱高速铁路列入全省快速铁路建设规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25亿元,增长20.1%。千方百计扭转外贸下滑局面,一般贸易出口增长1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35%,进出口总额493亿美元,增长3.1%。实际使用外资16亿美元,增长13.5%。现代汽车研发中心是目前全省最大的外资研发机构,台湾鸿海集团10个新合作项目陆续投产。境外投资3.6亿美元,增长33.3%。新缔结2个国际友好城市。全力推动区域经济崛起,东部新区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发展中心”主体封顶,16横21纵路网工程全线推进,产业招商初见成效。莱州湾、丁字湾、龙口湾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快速建设,长岛获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国家级海洋公园。我市在全省蓝色经济区绩效考核中获第二名,莱州市在全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绩效考核中获第一名。烟台开发区连续第6年进入国家级开发区综合评价前六强,高新区进入科技部创新型特色园区创建试点,保税港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国保税港区平均水平,招远开发区加快转型、提质发展,7个省级开发区实现进位发展,其中龙口开发区居省级开发区排名首位。促进县域经济创新跨越,扩权强镇改革取得新进展。

(二)加快“转调创”步伐,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升。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万华、张裕工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快速建设,800多个企业完成新一轮技术改造。5个传统优势产业、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增长12%和20%,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4万亿元,利税、利润分别增长12%和11.8%,形成了5个千亿规模产业、3个千亿规模产品集群、1个千亿规模企业、16个百亿规模企业。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50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全年接待游客5043万人次,第四次荣获中国最佳休闲城市称号。成功举办各类会展142个,第十四届国际果蔬食品博览会实行市场化运作,荣获全国优秀会展城市奖。新增金融机构5家、小额贷款公司3家、创投企业5家。本外币存款余额6021亿元,增长13.8%。6家企业分别在A股市场过会或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上市公司再融资21.5亿元。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2.8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15万标箱。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4个百分点。创新发展现代农业,发放涉农补贴3.6亿元,农业生产再获丰收。蓬莱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晋升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全社会水利投入创历史最高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5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3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占比达到40%。新增1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4件著名商标、43个山东名牌和山东服务名牌。引进各类人才3万人,聘请11名政府科技顾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43项、中国专利优秀奖5项。第五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启动“财税质量三年提升计划”,税收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提高3.7个百分点。

(三)实施重点领域改革,发展活力不断增强。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省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意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我市改革意见。开展第六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86项,总量减少40.5%。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市管企业资产突破1200亿元,增长15%。鼓励投资创业,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增长19.3%。开展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行居住登记和居住证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5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基本药物制度覆盖80%以上的村卫生室。实施食品药品工商质监和金融管理体制改革。

(四)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步伐明显加快。出台实施城镇化发展纲要,探索具有胶东特色的功能区带动型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编制各类发展规划110多项。524项城建重点工程启动建设,开展48个区片和233个城中(郊)村改造,实施一批城乡道路、停车场、公交场站和过街天桥建设改造工程。中心城区实现道路交通智能化管理服务全覆盖。启动建设5项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完成88项耕地占补平衡和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生态文明乡村创建工作,建设农村新型社区156个,完成800个村庄村容村貌综合整治任务,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137公里。我市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昆嵛山保护区入选首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开展“蓝天白云”行动,实施河道及水源地环境综合治理,推进78项大气和81项水污染减排工程,新投用238辆环保型公交车,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超过90%。在经济总量取得突破的同时完成了节能减排任务。在《2013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中我市列100座测评城市第五位。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财政预算民生支出增长15%。各级政府承诺的为民服务实事全部完成。新增城镇就业1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3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基本医保财政补助、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和孤儿供养、最低工资、失业金领取标准进一步提高。启动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大病保险。为709名残疾儿童进行抢救性康复救助,为4.3万名小学生实施龋病预防干预。完成223项库区村民生工程。发放救助款物2.38亿元,慈善义工发展到3.7万人。11处社会福利中心投入使用。筹建保障房4028套,完成棚户区改造2.58万户。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开工建设133所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义务教育段学校学生免费校服覆盖面达到83%、6个县市区开展了免费午餐试点。新增养老机构24处、床位5600张,新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56处,65周岁以上老人享受免费乘坐公交车待遇。新建、改扩建烈士纪念设施10处。成功举办第二届烟台文化艺术节,圆满完成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承办任务,4件群众文化作品荣获“群星奖”。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入选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四德工程”在全国推广,刁娜入选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市”试点工作通过验收,成功举办烟台市第八届运动会,我市体育健儿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上荣获24.5枚金牌,创历届全运会之最。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和双拥共建工作有序开展,人口计生、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事业健康发展,统计、史志、档案、仲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民族宗教、气象、地震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开展平安烟台、法治烟台、和谐烟台“三城联创”,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信访、综治工作扎实有效,连续第六次荣获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在“2013年度中国最安全城市”评比中列第五位。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各级面对新形势、新变化,积极主动采取应对措施,深处着力、精准发力,进一步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针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连续出台培育发展市场主体23条、服务业21条、旅游业20条、金融业26条、电子商务27条、健康服务业16条、养老产业18条以及创新园区发展21条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42条等政策措施,动员各方面抓产业促发展,分工推进对外开放各项具体工作,进一步推动了市场主体的增量提升、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外经贸的优化升级和服务群众工作的改进创新。抓住国内外大企业转型升级的机遇,筛选一批央企、省企、外企、民企以及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开展“大走访”活动,跟踪落实香港山东周等重大经贸活动达成的协议项目。面对企业发展遇到的困境,在行政审批、融资担保、鼓励出口、刺激消费、税费改革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政策,集中64个窗口开展“一站式”通关服务,分别安排1.5亿元和1.8亿元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扶持外经贸提升发展,组织1万多户企业实施“营改增”改革试点,循环发放企业信贷周转金8亿元,对2.6万户小微企业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减轻企业负担40多亿元。围绕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严格执行中央、省、市改进作风的各项规定,修订出台政府工作规则等规章制度,扎实开展工作落实年、治理“庸懒散”等活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市级会议费和“三公”经费下降22.7%。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纠正不正之风,惩治腐败行为。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决定,主动加强与市政协联系,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办复市人大代表建议86件、政协提案599件。有效组织了“我为《政府工作报告》建言献策暨2014年‘为民服务实事’征集活动”,广泛听取民意、了解民愿、集中民智,增强了政府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支持参与的结果,是广大干部职工和全市人民真抓实干、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省属驻烟单位、驻烟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老领导、老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烟台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政府工作依然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外需仍然不足,内需增长乏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任务艰巨,服务业快速发展需要付出很大努力;资金配置不尽合理,融资渠道还不够多;市场主体成长不够快、活力不够足;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环境治理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城乡及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差距;少数工作人员作风漂浮,等等。这些问题都必须尽快加以解决。

二、2014年政府工作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今年改革与发展的任务重大而艰巨。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要求,紧紧围绕“一个率先、三个坐标、三个跨越”的奋斗目标,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积极推动工作指导重大转变,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增创区域发展新优势,激发市场主体新活力,开创城乡建设新局面,促进社会建设新进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9.5%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1.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0%,进出口增长6%左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4‰以内;完成省下达的年度节能减排任务。

实际工作中,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提出的“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到前列”,“努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起到领头雁作用”的新要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切实转变观念,努力实现质量和效益切实得到提高的经济发展速度。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是烟台经济社会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我们将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届七次、八次全会,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的战略部署,坚定不移推进新一轮改革,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充分发挥改革对经济社会的牵引作用。今年是我市获批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三十周年,我们将依托三十年来积聚的开放经验、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和人才队伍,以国际的标准提升工作,以世界的眼光谋划未来,努力扩大招商领域、提高合作层次、完善开放体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今年是我市重大基础设施实现历史性突破的一年,经过几届党委政府和全市上下的长期不懈努力,年内青烟威荣城际铁路、新机场将会竣工,烟台港西港区至淄博原油管道全线贯通,龙烟铁路开工建设控制性工程,海阳核电1、2号机组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全线推进,烟台发展的交通环境和支撑条件将实现历史性突破。我们坚信,只要全市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形成共促改革、共谋发展、共创和谐的强大合力,就一定能够创造科学发展的新辉煌!

三、2014年重点工作

(一)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革开放成就了烟台的昨天,影响着烟台的今天,决定着烟台的明天。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机遇,以改革开放激发增长动力和发展活力。

*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意见》,正确、准确、有序、协调推进各领域改革,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力争较多领域走在全省乃至全国改革前列。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健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机制,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统一市场准入制度,改革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激发和**市场主体活力。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加快公用公益事业价格改革。围绕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公共服务,优化政府组织机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稳步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加强预算支出管理。围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和农村产权制度,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深化户籍制度和小城镇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机制和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围绕推进社会事业创新发展,进一步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就业、分配、社会保障等各领域改革。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树立“大开放”理念,着力推进“五个国际化”,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大力推进产业国际化。着眼国际市场进行产业定位、产业招商和产业链延伸,建立更具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体系。继续*开展“大走访”活动,强化与海内外大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推动在谈项目及早落地。积极引进外资参与产业转型升级,拓展利用外资新领域,推动服务业有序开放,提高工业、农业利用外资水平。大力推进市场国际化。*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推行价值链升级导向的对外贸易。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引导企业更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支持企业以新技术、新产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资源能源、先进材料及技术设备和高品质消费品进口。完善“大通关”综合服务。积极发展服务贸易,争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城市和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大力推进企业国际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上市或发行债券。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全球布局产业链,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实施国际研发合作,建立全球营销网络,打造源自烟台的跨国公司和国际品牌。支持企业以外贸的理念和标准发展内贸,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园区国际化。积极引导境内外资本参与园区建设,支持园区进行跨国合作,开展省级以上园区体制机制创新试点,探索建设行政审批“零收费”园区,建立“飞地”园区机制,促进园区进位升级。鼓励烟台开发区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走在全省全国开发区前列,支持高新区打造科技引擎和创新高地,推动保税港区争取自由贸易等试点政策,促进招远开发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激励各类园区健康快速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国际化。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开展招商推介活动搭建开放平台,抓住担任东亚经济推进机构主席城市机遇加深区域交流,进一步拓展与日韩两国、港台两地、欧美两洲及其他重点区域的合作深度和广度。增辟国际客货运航线,推进中韩铁路轮渡项目,促进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大力推动中国农业大学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在我市合作办学。规划建设国际化居住社区、教育医疗机构和城市综合服务体系,营造稳定、透明、公平和舒适方便的外商投资及生活环境。

(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是事关烟台前途命运的一场硬仗。按照高端高质高效的方向,积极推动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加快构建富有烟台特色、充满创新活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我市农业特色鲜明,必须探索体现地域优势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使之与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相协调。坚持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扩大水果、水产、蔬菜等产业优势,推进“粮安工程”和“放心粮油工程”,加强动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健全肉菜流通追溯体系,保护和提升烟台苹果、烟台海参、龙口粉丝、莱阳梨等传统优势品牌,高标准打造精品葡萄酒主产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种子种苗产业规模化发展。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职业农民培训,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对县乡政府考核,用严谨的标准、严格的监督、严厉的处罚、严肃的问责,维护我市中国食品名城、绿色食品城的美誉。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范围和规模。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开展集体土地范围内房屋登记。实施10座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发展节水灌溉35万亩,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20万亩。

工业是我市的支柱产业,创新发展的方向是做优做精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和市场主导作用,坚持以“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优化”为导向,*实施“5510工程”、“8515工程”,推动机械、电子、食品、黄金、化工等传统优势制造业向精细工业转型,引导企业向以加工制造为基础的综合服务商转型。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做大做强,推进75个投资过3亿元的重点工业项目和100个投资过亿元的技改项目建设,加快工业企业“退城进园”步伐,实现万华、张裕工业园新建生产线部分投产。化解工业产能过剩,探索建立远近统筹、标本兼治的产能进退衔接长效机制。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组建物联网企业联盟,抓好一批重点企业和县市区“两化融合”试点。大力发展新兴制造业,扶持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产业快速发展,实施杰瑞页岩气压裂装备产业化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打造聚氨酯基地、新型铝材产业示范基地、生物科技产业基地、海洋工程装备基地、汽车及零部件基地和低碳产业基地。

服务业是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也必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坚持以“发展提速、增长提质、比重提高、效益提升、水平提档”为目标,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平等进入服务业领域,重点培育高端服务业,突出抓好30个服务业重点园区、20条特色街、100个重点企业和200个重点项目。大力发展更具竞争优势的商贸流通业。繁荣城市商圈和中央商务区,加快形成以总部经济、传媒创意、商务服务为主题的楼宇群,推进建设10个大型商贸设施,新引进10个国际著名品牌。采取市场化模式办好会展活动。支持住宿和餐饮业健康发展。鼓励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大力发展具有烟台特色的旅游业。抓住交通改善机遇,着力开发旅游产品,建设一批旅游项目,开展“智慧旅游年”活动,加强海内外市场营销,全面打造“山海仙境·葡萄酒城”的旅游品牌。大力发展体现区位优势和陆海空交通优势的现代物流业。重点规划建设一批物流园区,逐步完善覆盖全市的便民物流网络。大力发展具有烟台特色的现代金融业。坚持以“做全门类、做强机构、做大规模、做好服务”为目标,加强金融生态建设,健全地方金融监管体制,积极稳妥推进金融创新,促进金融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快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综合改革和转型发展,充分放大本地金融机构总部优势,积极推动设立和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有序推进民间融资阳光化试点。筹备设立海洋资产交易平台、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金融服务外包平台,探索发展介于现货与期货之间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新设一批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债务融资力度,扩大债券发行规模。积极推动企业上市,支持已上市企业并购重组和集团整体上市,着力打造A股市场、新三板市场以及香港等境外市场上令人瞩目的烟台板块。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创新为支撑的信息消费业和电子商务产业。加快建设烟台电子商务产业园,创建一批电子商务平台,引进发展一批电子商务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和群众开设更多的网上商店。建立健全“12343”等民生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健康服务业、养老产业。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医疗健康和养老机构,打造全国一流的医疗健康产业基地式城市和养老产业典范城市。规划发展科研、文化、商务、教育、体育、对外贸易、人力资源、社区服务等各种行业的服务经济。构建扩大服务性消费的长效机制,提高消费支出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保障。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鼓励发明创造,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组建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项目设立、经费分配和成果评价机制。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继续落实高端人才引进“双百计划”,建立高层次人才专家库,探索实行国际通用的人才引进、评价、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引导人才向产业和科研一线流动。支持企业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打造2处以上创业创新示范园区,争取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在加快推动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和产品、服务创新的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广泛开展商业模式创新。进一步加强产品、服务质量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大力培育著名商标品牌,增强质量品牌效应,推动产品品牌向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城市品牌提升。

(三)着力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实施“蓝黄”两大战略,明确重要板块发展目标,激励各区域“比学赶帮超”,加快构筑“一极领先、多极崛起”的发展格局。

推动东部新区全面突破,在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把招商和产业布局作为重点,落实一批重大项目,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在全市转型升级中发挥引领作用。大力推进莱州湾滨海开发起步区,丁字湾海阳亚沙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莱阳南海新区,龙口湾人工岛群、招远滨海科技产业园、蓬莱西海岸文化新区建设,加快打造长岛中国北方生态旅游度假岛。建设昆嵛山生态功能区和高端休闲养生目的地。规划布局临港新兴产业基地和空港经济圈,推动“港口、产业、城市”一体化布局、联动式发展。集中抓好100个蓝色经济重点项目、50户蓝色经济骨干企业、50个海洋科技创新平台、10个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创建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海洋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

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等功能为重点,做强做实中心城市和县域城市。强化县域经济支撑作用,推动经济强县领先发展,促进中等县提升跨越,帮扶弱县突破赶超。加快发展小城镇,扶持壮大国家、省、市三级重点镇和示范镇,着力培育一批工业重镇、旅游名镇、商贸强镇、农业大镇。

(四)全方位激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创业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所在、希望所在,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转到培育新活力、新动力、新体系、新优势上来。强化“抓工作就要抓产业、抓产业就要抓市场主体、抓市场主体就要抓营商环境”的理念,动员各个方面在“抓产业促发展”中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全面发掘各领域各产业各行业的经济增长点。

加强产业行业规划引领。创新思路,改进工作,政府各部门各单位都要把抓工作与抓产业高度融合,分工扶持所涉及的产业行业加快发展。先期启动26个产业行业的规划制定、政策设计和组织推进工作,分类梳理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扎实抓好组织实施和定期评估。

推动市场主体既铺天盖地又顶天立地发展。*落实培育发展市场主体意见,放宽准入、降低门槛、强化引导、改进服务,激发创业热情,重点支持“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扶持发展个体工商户,鼓励引导个体工商户转为小微企业、小微企业向规模以上企业升级、规模以上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股份制企业加快上市。年内,争取新增市场主体3万户以上,增长11%。

加强项目建设。以总投资6921亿元的200个市级重点项目为抓手,加快推动中海油液化天然气等21个重大能源交通项目、通用东岳汽车新车型等65个制造业项目、中粮大悦城等91个商贸服务业项目、传染病医院改建等8个社会事业项目。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可以市场化经营的公用事业领域。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继续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下决心破除审批多、办证多、收费多、罚款多的体制机制障碍,更大规模放权,更多领域“松绑”,建设行政审批少、行政效率高、公共服务好、行政过程透明的宜商宜居城市。充分保障公民和各类社会主体的合法权益,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让投资者处处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政务诚信带动企业诚信、社会诚信、个人诚信,让烟台人诚实守信的美誉更加响亮。

(五)积极推进胶东特色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遵循规律,因势利导,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坚持正确的城镇化发展方向。完善城镇化发展机制,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加快构建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县域城市为骨干、中心镇为节点、新农村建设为基础的城镇化格局。编制城乡规划体系,促进产业、要素、人口向功能区聚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开创功能区带动型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局面。

建设生态文明乡村。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群众是主体,必须真正建设农民群众满意的新农村。因地制宜改善农村环境,新建新型社区130个以上,改造村庄150个,建设农房5万户,改善10万农村人口饮水条件,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26万吨,完成第三批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推进“乡村文明行动”,努力实现广大农民的美丽乡村梦、美好家园梦、幸福生活梦。

精心打造中心城市。强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坚持老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地上开发与地下利用相结合,统筹山、海、岛、泉、河资源,努力建设更具吸引力、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的现代滨海城市。修编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区分区规划,加快编制城市综合交通等一批专项规划。实施221个城建重点项目,精心组织老城区保护性开发,完善东部基础设施,促进西部融合发展,打造南部生态宜居新城,有序推进城中(郊)村改造。提高数字化城市管理水平,加大对城市出入口、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等重点区域的综合整治力度,营造精致、细腻、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加强宏观调控和结构调整,实现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机场连接线、5个铁路枢纽站及成龙线、文三线、蓬寨线等修建工程,启动蓬栖、龙青、文莱三条高速公路建设,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400公里。实现长岛南北长山大桥合龙通车,完成蓬长跨海引水工程。促进公交优先发展,购置环保型公交车250辆以上,增加公交车专用车道。加快推进胜利南路南延等147条城市道路工程,新建一批立交桥、过街天桥、停车场和公交场站,完善交通智能诱导系统,多策并举缓解中心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强化各类管网的规划、建设与监管,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新建一批供水、供电、供热设施,实施一批“煤改气”工程,新增天然气用户5.95万户、供热面积266万平方米。

实施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编制完成智慧烟台发展规划,加快4G网升级改造、三网融合、光纤入户步伐,推动信息技术在智慧旅游、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审计、智慧教育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生态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和民生关切。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强化环保标准的硬约束,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推动企业投资,强化政府投资,引进外来投资,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强公共机构、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工作,广泛开展企业节能低碳行动。重点完成15家电力、水泥企业脱硝工程,对50个燃煤机组、工业窑炉、20吨以上燃煤锅炉进行脱硫除尘提标改造。完善和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PM2.5监测防控,两年内淘汰2005年前运营的“黄标车”、取缔“禁燃区”内分散燃煤设施,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严格落实“河长”制管理,尽早实现门楼水库水质指标达到Ⅱ类地表水标准,总氮指标达到省内同类地区先进水平,年内所有河流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加强土地和海域节约集约利用,严守耕地、森林、湿地生态和海洋生态红线。加快治理修复水土流失、破损山体及湿地、海岸等生态受损区域。完成套子湾二期等4项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实现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全覆盖。加大植树绿化和森林保护力度,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

(六)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和民生工作。以人民幸福为最终指向,按照保住基本、突出重点、完善制度的原则,统筹做好改善民生工作,促进社会事业创新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努力让广大群众享有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成功的城市是文化城市,未来的竞争是文化竞争。建设胶东历史文化公园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打造胶东文化特别是红色文化龙头城市。创新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模式,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着力扶持文化产业,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加快发展动漫基地、广告创意产业园等文化载体。发扬历史文化与红色文化传统,加强精神信仰、道德文化的培养教育,营造全民读书的浓厚氛围,塑造城市人文精神。争创第四批全国文明城市,使文明城市成为烟台永久的名片。

努力让广大群众拥有更好的教育、医疗、健身条件。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完成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阶段性目标,鼓励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打造品牌学校和名牌专业,引导社会力量发展各类教育。推进公办学校标准化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标准化建设,确保校舍安全、校园安全、校车安全和学生饮食安全。加快建设健康城市,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建立城乡一体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新版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和价格改革,新增248个村卫生室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统筹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备战省第23届运动会。

努力让广大群众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健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扶持大学生创业园及各类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城镇困难人员就业,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综合服务,年内新增城镇就业1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万人。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维护各类就业人群的合法权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努力让广大群众拥有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抓好各类社会保险提标扩面工作,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全面落实各项优抚安置政策。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持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建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00处、农村幸福院150处,新增机构养老床位3000张以上。实施“三房合一、租补分离”的住房保障模式,筹建保障房2000套,完成棚户区改造1.2万户。

努力让广大群众拥有更安全的社会环境。扎实推进“三城联创”,构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推进全国法治城市创建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构建高效管控体系,提高食品药品安全水平。推进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增强气象、地震等监测预警能力,提高防灾救灾减灾水平。

努力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落实我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3-2015)》。办好12件为民服务实事。建设192项库区惠民工程。切实保障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权益。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红十字和慈善事业。健全网上受理信访制度,积极排查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从制度上研究为所有人、所有企业创造公平竞争、公平发展的机会。做好第十一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完善价格信息发布平台,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按照上级部署,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继续做好史志档案、民族宗教、仲裁等工作。开展人民防空进社区工作。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新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强化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共建工作。

四、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创新和建设

在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面前,全市政府系统必须大力推进雷厉风行的改革举措,着力抓好铸铁成钢的自身建设。

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全面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严格执行改进作风各项规定,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问题,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坚持人民至上,把让人民满意的标准牢记心中,把解决群众困难、为群众办实事、实现群众期盼体现在具体行动上,打造敢担当、有作为的政府。开展预算公开试点,严控“三公”经费支出,勤俭办一切事业,进一步建设节约型政府。

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务服务。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把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与行政机关脱钩。制定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指导目录,实现政府转变职能、改进服务群众方式和发展服务业的多重效果。

创新发展理念,提高行政效能。坚持用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办法改进政府工作,打破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发展定位、发展动力、发展途径和考核导向。改革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加大资源消耗、生态效益等体现发展质量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群众健康状况。牢牢把握“三个坐标”定位,见贤思齐、探索创新,积极寻标、对标、达标、夺标。树立“严、细、实”的工作标准,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抓出实效。

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廉政建设。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进一步提高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实效。完善行政决策程序,深化政务公开,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执法监督,不断提高制度健全度、信息透明度、公众参与度、行政规范度和人民满意度。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站在新起点上的烟台,既面临着众多的困难和挑战,更面临着众多的机遇和可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烟台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不断开创全市科学发展新局面,为全面建成蓝色、文明、幸福之都而努力奋斗!

较旧一篇:2014年苏州市政府工作报告较新一篇:2014年淄博市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