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8日在莱芜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莱芜市市长 王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我们迎难而上、负重攻坚、拼搏进取的一年。在中共莱芜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团结依靠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一二三四五”发展思路,着力抓投入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优环境惠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50亿元,增长10%;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6.76亿元,增长1.7%,其中税收增长6.1%,税收占比达到81.6%,提高5.4个百分点。扎实推进“613”工程,着力扶持新兴产业、帮扶困难企业,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5家,工业经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00亿元、增加值330亿元,分别增长12%和12.5%。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进展顺利,新建投资过亿元项目222个,其中过10亿元、20亿元项目分别达到43个和16个,151个项目竣工投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0亿元,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值达到256亿元、24.4亿美元,分别增长12.5%和14.7%;实际利用外资1.22亿美元,增长4%。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达到738亿元、580亿元,分别增长2.6%和5.8%。交通银行落户我市,7家企业在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
发展质量不断提升。济莱协作区启动建设,我市与省科学院、国家开发银行山东分行、齐鲁证券等多家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科技、教育、卫生、旅游等领域合作进一步深化,济莱城际快客正式开通。莱钢产品改造升级、泰钢轧线节能、九羊优特钢改造等项目竣工投产,钢铁产业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非钢产业增加值增长17%,占全部工业比重达到51%。现代物流、乡村旅游等新兴服务业繁荣发展,服务业占比提高到35.5%。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增8家省级创新平台,高密度粉末冶金构件制备技术列入国家“863”计划。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17.4%,比年初提高1个百分点。质量强市战略扎实推进,新增7个省级名牌和著名商标,建成4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落实节能减排各项措施,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7%,顺利完成年度减排目标。国土资源管理进一步加强,我市荣获“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
城市面貌进一步改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和总体规划纲要编制完成,北部新城等片区规划和部分专项规划加快修编。实施140个城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70多亿元,打造了一批新的城市亮点。文化中心二期、长勺路绿化提升、鲁中矿新社区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鹏泉东大街、西秀大街、钢都大街等一批城市道路竣工通车。城市污水处理率、天然气普及率、集中供热率分别达到90%、73%和55%。双龙山公园、滨河公园、雪野环湖公园一期建成开放,嘶马河、嬴汶河综合整治加快推进。205国道改造、滨莱高速公路安保项目全面完成,山西中南部铁路莱芜段线下工程进展顺利。开展“环保百日攻坚行动”,水源地保护、大汶河整治、扬尘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南水北调标准。加大城市执法力度,规范城乡建设秩序,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我们的城市变的更加整洁、更加靓丽。
农业农村发展步伐加快。积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省级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精细菜、黄烟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新建高标准农田9万亩,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19个。粮食生产获得丰收,特色畜牧业和现代林业效益稳步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分别达到104家、1023家和50家。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和股权化试点进展顺利,产权质押融资初见成效。涉农资金整合全面启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推进。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成129个标准用电村,实施100个村综合整治,完成1500户农村危房改造和8000户社区住房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现全覆盖。镇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镇级财政收入占全市比重达到40%,9个镇(街道)过亿元。
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全面推进。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59%,10件实事全部完成。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8980元和11970元,分别增长9%和10%。落实积极就业政策,新增城镇就业2.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8万人。居民养老、医疗、低保等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住房保障覆盖到低于平均收入水平80%的全部城镇居民和农民工家庭。新教育实验全面推进,中小学校安工程、爱心厨房工程如期完成,30处公办幼儿园全部竣工。全市高考再创佳绩。广泛开展便民惠民医疗服务,建立新农合大病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异地就医即时结算覆盖到全省所有地市。3所市直医院创建为三级医院。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圆满完成“十艺节”承办任务,莱芜报业传媒集团、广电传媒集团成立,群众文化繁荣活跃,《儿行千里》荣获“文华优秀剧目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全民健身广泛开展,新增城乡健身设施90处。我市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高度重视养老事业,新建托老所和老年人照料中心21处,全市养老床位达到6200张。社区建设实现新突破,住宅小区、城中村和企业生活区全部纳入63个社区规划,60个社区完成标准化改造。“爱我莱芜,共建美好家园”活动*开展,平安建设扎实推进,信访维稳、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进一步加强。国防动员、双拥共建、人民防空、优抚安置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富有成效,邮政通讯、红十字会、残疾人、慈善事业持续发展,物价、普法、档案、史志、仲裁、气象、地震、应急管理、无线电工作稳步推进,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港澳和对台事务取得新进步。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按时办结人大代表议案建议34件、政协委员提案209件。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沟通联系,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着力优化服务,*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和“到一线、解难题、办实事”活动,推行“一窗式”服务、标准化服务等制度,落实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行政审批事项由485项削减到97项,成为全省审批事项最少的市。坚持廉洁从政,全面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有关规定,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推进53个部门“三公”经费公开。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权力运行监督和经济责任审计,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各位代表,在形势复杂严峻、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这样的成绩很不容易。这是市委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奋力拼搏、扎实苦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积极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省驻莱单位、驻莱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莱芜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尽管付出了积极努力,但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指标与年初预期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经济结构不够优化,产业发展质量不高,转调推进不快;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效益下滑,财税增收乏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趋紧,节能减排压力很大,生态保护修复亟须加强;民生保障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部分低收入居民生活比较困难;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干部作风需要进一步提升。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4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今年是推动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我们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新纪元,省委省政府做出了推动工作指导重大转变的战略部署,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济莱协作区建设为我们加快发展拓展了新空间。全市“一二三四五”总体思路清晰明确,项目引进、园区建设等工作不断取得突破,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干事业的氛围更加浓厚,为我们赶超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虽然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我们坚信,只要全市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奋发图强,就一定能够创造新业绩,再铸新辉煌!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着力推动工作指导重大转变,把加快发展的立足点切实转到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上来,积极推进转调发展、协作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加快建设实力莱芜、活力莱芜、魅力莱芜、生态莱芜、幸福莱芜,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9.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9%,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工业增加值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进出口总值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
围绕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在政府工作中要遵循以下重要原则:
一要更加注重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我们破解发展难题、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进一步凝聚共识,大胆探索,围绕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序协调推进各项改革,鼓励引导观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方式方法创新,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二要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总量小、实力弱是莱芜的基本市情,结构不优、质量效益不高是我们发展的“软肋”。必须坚持走“高端、高质、高效”之路,实施创新驱动和人才引领战略,在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企业培育中牢牢树立质量效益优先的理念,推进结构优化,加快产业升级,靠转型增实力,向结构要效益,实现更高水平的赶超跨越。
三要更加注重惠民利民。保障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百姓之心为心,以群众之情为情,关注民需民盼,多解民忧民难,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按照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思路,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要更加注重依法行政。牢固树立法治观念,依法规范约束行政行为,切实把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构筑保障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建设法治政府、清廉政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公平正义的光辉普照社会每个角落。
五要更加注重生态环保。良好的环境是生存发展的基础,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建设,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良好生产生活方式。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解决影响环境的突出问题,坚决抓出一批群众看得见、**得着、能受益的治理成果,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六要更加注重求真务实。完成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必须发扬“务实、扎实、落实”的优良作风。要在“真”上做文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莱芜所处的发展阶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在“实”上求成效,大力发扬“钉钉子”精神,不喊空口号,不搞花架子,雷厉风行,一抓到底,真正创造出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一流业绩。
三、加快转调步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莱芜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发展方式粗放。实现莱芜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转方式调结构。要按照市委“1553”的工作部署,抓住我市列入全国资源型城市发展规划的契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打造莱芜经济“升级版”。
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提升传统产业与壮大新兴产业并重,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有效扶持政策,加快构建实力强、效益好、消耗低的现代产业体系,挺起莱芜跨越发展的脊梁。钢铁产业要抓好优化延伸,推动莱钢、泰钢、九羊重大技改项目投产达效,提高钢铁“两园”发展水平。非钢产业要着力壮大规模,扩大市场覆盖,力争产业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新兴产业要加快发展,突出抓好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争取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5%以上。高新区要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服务业要加快跨越提升,重点扶持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通用航空等产业,抓好五矿钢铁物流园、铁路物流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服务业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编制全市旅游发展规划,培育“雪湖人家”等旅游品牌,打造全省高端乡村旅游目的地。支持雪野旅游区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围绕机械制造、线材线缆、化工建材等优势领域,支持企业扩大规模,抢占市场,争当行业领军企业。大力培植中小企业,健全创业辅导、融资担保、人才培训、技术创新等服务体系,推动中小企业蓬勃萌发。年内新增中小企业1600家以上。强化对老企业和困难企业的帮扶,让莱芜“老品牌”重新焕发生机。驻莱大企业是带动我市发展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实现企地协同发展。用好用活企业创新发展资金、过桥资金和助保金,抓好企业家队伍建设,保障企业稳定运行。
提高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水平。建立项目准入制度,更加注重项目质量和效益,着力引进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项目,严控“两高一剩”项目落地。提高专业招商水平,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规律,强化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坚持领导带头招商、联合企业招商,增强招商实效。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建立覆盖立项、开工、投产全过程的帮扶机制,年内竣工投产项目达到100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少于400亿元。坚持项目入园、产业集聚,着力抓好既有园区的完善提升,做好粉末冶金、精细化工、节水灌溉装备等园区规划建设工作。完善项目考核评价体系,突出投资强度、产出效益、资源占用和财税贡献,建立项目退出转化机制,严禁弄虚作假,加大奖惩力度,确保考准、考真、考实。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转调发展,必须更加重视创新驱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强化政府引导,鼓励企业健全研发机构,加大科研投入,全社会研发经费占比达到2.4%。实施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扶持计划,争取新增规模以上创新型企业50家。抓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争创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和产业技术联盟8家以上。坚持以重点平台、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强与高校、院所的交流合作,抓好耐热耐蚀不锈钢等一批科技专项。大力发展标准经济,增强市场竞争力。发挥人才引领作用,着力引进一批高层次专业人才,依靠“人才红利”推动科学发展。
四、深化改革开放,增创发展新优势
今年是中央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必须坚决贯彻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进一步破除体制束缚,集聚发展要素,努力推动全市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
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放宽注册资本、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健全促进全民创业的体制机制,年内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数量均增长12%以上。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等领域。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发展农民股份合作,保障农民财产权利。推进金融领域改革,建立规范而富有活力的政府投融资机制,完善金融监管服务,支持国有、地方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和民间资本管理公司,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有效防范金融风险。鼓励企业开展直接融资和产权、股权交易,充分利用齐鲁股权交易中心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争取新增挂牌企业8家以上。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健全预算执行全过程监控体系,强化财源建设和税收征管,进一步提高“两个占比”。实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实行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加快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与行政机关脱钩。积极稳妥开展文化、教育、卫生、行政管理等各项改革,确保善做善成,力争最大综合效益。
扩大对外开放。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区域发展,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扎实做好进出口工作,发展一批进出口骨干企业,重点培育农产品、机电、化工等优势出口产品,加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进口力度。优化外资利用结构,引导外资更多投向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抓好“无水港”和海关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搭建对外贸易服务平台。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劳务合作和经济技术交流。创新机制,用市场的手段办好国际航空体育节,进一步提高莱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加快济莱协作区建设,实现互促共赢
推进济莱协作区建设,是莱芜必须紧紧抓住的重大机遇。要把握先后缓急和注重实效,*开展交流对接,促进两市全面融合,努力打造全省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
推动济莱同城发展。积极推进交通、通信、户籍管理、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五个同城化”,尽快做成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让群众感受到同城化带来的实惠。做好济莱城际铁路规划论证,建设济莱快速通道,降低高速公路收费标准,畅通两地人流物流往来。推动两市通信并网升级,积极争取区号统一,实现广播电视频道交叉落户。统筹两市户籍管理,逐步实现户口网上迁移、异地办证和户籍统一,促进人口自由流动。探索两市社会保障关系无差别转移接续,实现职业资格互认。推动两市资源优化配置,在济南设立莱芜特色农产品专营店,实现两市旅游年票同城待遇,规划建设济莱区域水网。加强金融、产业领域深度融合,做好承接转移和延伸配套文章,积极引进金融机构、总部经济和研发中心,深化科研、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健全推进落实机制。编制济莱融合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推动两市战略规划和重大布局统一。完善议事决策制度,建立重大问题协商论证机制。加强两市政府、社会、企业不同层面的联系合作,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经贸、文化交流活动。建立两市信息共享机制,联合做好资金、政策争取工作。
六、抓好城乡建设,推进全域城镇化
按照“小市大城区”、“全域城镇化”的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服务均等,构建新型城乡发展格局,让全市130万人民共享城镇化的舒适与便利。
提高城乡建设水平。围绕健全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实施城市建设“四五六”工程,集中抓好重点片区改造、水系整治和主要道路建设,有效改善城市面貌。启动高新区综合体、嬴牟西大街北片区等重点部位开发,加快城中村、厂中村、棚户区改造。实施大汶河、孝义河、嘶马河等综合治理,打造城市水系景观。完善各组团之间的路网规划,建设汶源大街中段、胜利路中段等一批城市道路,加快城区铁路电气化改造和货场外迁。启动青兰高速、滨莱高速、京沪高速莱芜段新建改造项目,完成山西中南部铁路客货站建设。加强市政管网维护管理,做到“灯要亮、气要通、暖要热”。继续抓好100个村综合整治和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高度重视环境整治,城区重点抓好违规建设、户外广告和交通秩序治理;农村重点抓好垃圾清运、畜禽养殖净化和药肥规范使用,实现村美与民富、产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
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经济互融、产业互动、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基地建设,抓好姜、蒜、黑猪等特色品牌培育,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现代种养业,新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120家,完成土地流转面积2.5万亩。稳步推进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引导各镇(街道)立足自身优势,培植当家产业,做强产业支撑。抓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
七、加强环境保护,发展生态文明
坚持环保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统筹,严格环境准入,加强环保执法,着力提升环境质量,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协调推进。
积极推进减排治污。严格新上项目环评、能评审查,关停重点污染行业落后产能,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和城市扬尘整治,年内完成钢厂、电厂等企业脱硫脱硝和除尘改造。实施燃煤总量控制,推进煤炭清洁利用,加快淘汰供暖和工业燃煤小锅炉。明确黄标车禁行区域,逐步淘汰黄标车。争取全市空气质量比2010年改善10%以上。加强水污染防治,进一步完善老城区污水配套管网,新建改造钢城、农高区等4处污水处理厂,扩大中水回用规模。强化环保执法,严惩环境违法行为。实施环保“一岗双责”制度,做到管行业、管业务、管生产经营必须管环保,实现齐抓共管,同促共进。
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坚持集约节约发展、有序有度开发,明确全市国土功能分区,做到该优化的优化,该保护的保护,该禁止的禁止,为持续发展留足生态空间。实施水系绿化、荒山绿化等重点工程,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全市新增造林5万亩以上。提升城市绿化水平,突出工业企业、工业园区和城市**地块的绿化,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抓好水源地保护,加强对水土流失区域、破损山体的治理修复。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损害责任追究制度,保护良好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家园。
八、增进民生福祉,建设和谐社会
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民生保障体系,有效创新社会治理,让广大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做好民生保障工作。既严格执行民生政策,做好“规定动作”,又结合莱芜实际和群众需求,做好“自选动作”。今年要办好10件民生实事:①加快“气化莱芜”建设,实现镇镇通天然气。②实行6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③实施幸福养老工程。新建30所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40所农村幸福院,建设养老床位2540张,为全市80周岁以上低保老人发放高龄津贴,为城市贫困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让全市老人安享晚年。④实施校车村村通工程。⑤开展儿童免费康复行动。对6岁以下残疾儿童进行抢救性康复,为全市适龄儿童实施窝沟封闭预防龋齿。⑥建设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广泛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培训。⑦实施文体惠民工程。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开展千村(企业)文艺演出活动。新建178处基层健身场所,抓好200个村健身器材更新。⑧开展城区便民市场规范改造。⑨健全环保网格化监管体系,新建一批水质、大气监测站,规划建设汶河生态湿地。⑩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促进产销衔接和农民增收。同时,继续做好其他民生工作。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320元以上。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到每月70元。开工建设5100套保障性住房,落实560户城市低收入家庭租购房补贴。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是各级政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必须不折不扣、保质保量完成。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进农村校舍标准化建设,完成38所学校建设任务,建立中小学、公办幼儿园教师补充机制,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实施“居民健康促进工程”,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推行社区首诊制,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便利的医疗服务。完成市医院扩建主要安装工程。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抓好第23届省运会备战参赛工作。做好第三次经济普查。深化城乡文明统筹共建,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开展社区管理服务提升活动,推进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做到基本社会事务向社区转移,把服务窗口搬到群众家门口。稳妥做好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理顺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加强监管能力、检验检测能力和信息化建设,抓好重点领域专项整治,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建立农民工和失地农民合法权益保障机制,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行为。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严格企业主体责任,扎实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改,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健全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深化平安莱芜建设,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推进普法依法治理,积极开展法律援助。扎实做好信访工作,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九、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加强施政能力建设。*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必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加强学习型政府建设,紧密结合推进“四个发展”的重大问题,潜心研究,用心落实,把握工作规律,明确目标方向,不断增强思想政治能力、动员组织能力和驾驭复杂矛盾能力。进一步提升思想境界,增强创优争先意识,紧盯一流标准,把各项工作放在全国全省大局中谋划定位,力争每项工作都能够出亮点、出精品。完善工作执行体系,加强绩效管理,强化责任落实,严格责任追究,确保每项工作都有部署、有检查、有反馈、有结果,有效提高政府执行力。
*推进依法行政。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化解矛盾,严格按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主动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全面加强政府各领域、各环节的制度建设,严格按制度办事、按规矩办事,切实规范政务运行。支持中央、省驻莱单位依法开展工作。深化政务公开,充分利用政府网站、市长公开电话、政务微博等平台,发布政务信息,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搭建服务群众的连心桥。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健全改进作风的常态化机制,坚决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凝聚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树立求真务实之风,大力精简会议文件,切实减少事务性活动,真正把心思用在谋发展、促增长上,把功夫下在出实招、办实事上。大兴为民服务之风,把更好服务群众、服务企业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把创优环境作为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巩固审批制度改革成果,放掉该放的权,尽到该尽的责,管好该管的事,努力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之风,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各项规定,全面落实经费管理、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办公用房等制度,集中有限的财力用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做到政府过“紧日子”,群众过“好日子”。
强化反腐倡廉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反腐倡廉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化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要岗位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推进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土资源交易等行为。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大行政问责力度,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切实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各位代表!莱芜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赋予重托,实干成就梦想。让我们在中共莱芜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坚定的目标凝心聚力,以**的干劲砥砺进取,以高昂的斗志克难弘毅,坚韧不拔,团结拼搏,干事创业,为实现莱芜科学发展新跨越、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较旧一篇:2014年济宁市政府工作报告较新一篇:2014年菏泽市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