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1月18日在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四川省省长 魏宏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过去一年的政府工作,对今年工作提出建议,请各位代表审查,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13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我省发展历程上特殊而又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省政府认真履行职能,紧紧依靠全省各族人民,沉着应对多重困难挑战,努力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两个跨越”,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各方面工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实现了良好开局。

  经济发展稳中向好较快增长。去年,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下,我省经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与芦山强烈地震、特大暴雨洪灾等特殊性因素叠加,稳增长形势十分严峻。在复杂的形势下,我们积极研判形势变化,及时出台实施强工业、抓投资、促消费、推进新型城镇化等四个“八条措施”和扩大外贸“十条措施”,有效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确保了全年经济稳中向好发展。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万亿元,增长10%;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781.1亿元,增长14.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万亿元,增长1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万亿元,增长13.9%;实现进出口总额645.9亿美元,增长9.2%;粮食产量达3387.1万吨,实现“七连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68元,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7895元,增长12.8%,增速连续4年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8%;人口自然增长率3‰。

  经济结构调整迈出积极步伐。全面启动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过千亿的市(州)新增3个、达到12个,过百亿的县(市、区)新增12个、达到97个,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了工业转型升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1%,七大优势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6%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新获授权专利4.6万余件。同时,在稳增长压力很大的情况下,我们下决心停产关闭424处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有序淘汰433户企业落后产能。大力推进现代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示范县建设,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1万个。加快促进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比重在多年下滑后企稳回升。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581.5亿元,增长19.4%。实现旅游总收入3877.4亿元,增长18.2%。

  城镇化建设和统筹城乡力度加大。去年我们重点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了农村产权、用地、社保、户籍制度和金融“五项改革”。除成都外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放开户籍限制,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自由转移接续,把农村户籍灵活就业人员纳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特别是首次实施竣工公租房房源的30%面向农民工供应制度,全省10万农民工受益。城镇化率提高1.6个百分点左右。在城乡统筹上,进一步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五个统筹”。启动改造了城市棚户区和危旧房25.6万户,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2.4万套。组织开展了“百镇建设试点行动”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建成新村聚居点9483个,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3.2万户。

  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新的改善。坚持大力推进出川通道和交通枢纽建设,其中公路、水运投资超过1200亿元,规模居全国第一。公路方面,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046公里,公路总里程突破30万公里,分别居西部和全国第一;水运方面,推进“四江六港”水运通道和港口建设,广安港、南充港开港运营;铁路方面,成兰铁路等16个在建项目进展顺利,西成客专、成贵铁路等项目开工建设;机场方面,稻城亚丁机场正式通航,成都新机场建设、南充机场扩建等项目正抓紧准备或实施。水利、能源、信息等设施建设也有新的进展,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0万亩,电力装机容量新增1404万千瓦、达到6862万千瓦,水电装机规模居全国首位。

  民生事业和社会建设不断加强。全省公共财政支出中民生支出3970.5亿元,占64.1%;“十项民生工程”共投入资金1683.8亿元,是计划安排总额的134.8%。及时新增实施了八项民生事项,启动了藏区“六大民生工程”。继续推进“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实施了611个整村推进和76个连片扶贫开发项目,解决了4.3万户的用电问题和292.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125万农村扶贫对象脱贫解困。全省城镇新增就业9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7%以上,新农合参保率达99.2%;努力增加城乡困难群众收入,提高了最低工资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加大了对670多万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对象等特殊困难群体的扶助,对786万人次困难群众进行了医疗救助。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构建,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实施,去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达86.3%。取消县级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启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建立了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广播电视村村通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全部免费开放。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取得新进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力维护了社会安定、治安稳定。狠抓了安全生产,全年生产经营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比上年减少13.5%和11.2%。加强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全年没有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民族宗教、妇女儿童、人口计生、残疾人事业和参事、文史、档案、地方志等工作进一步加强。退役士兵得到妥善安置,优抚标准进一步提高,军地双拥共建活动*开展,国防建设得到加强。

  改革开放加快推进取得新成就。改革方面,加大了简政放权力度,调整和取消了279项行政审批项目,取消了行政事业性收费21项;加快了公共资源交易改革,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通过国家级试点验收;出台了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2%左右。继续推进了文化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完成省市食品药品监管机构重组。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现全覆盖,“营改增”试点顺利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实现破题,藏区和雅安灾区争取到新的留存电量政策。开放方面,成功举办财富全球论坛、世界华商大会、西博会等国际性盛会,组织了全国知名民企入川、央企入川、港澳企业四川行“三大投资促进活动”,举办了中国科技城首届科博会,共引进到位国内省外资金869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05.7亿美元。在川落户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达到200家。对外贸易结构逐步优化,服务贸易增长49.6%,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对外投资15.3亿美元。外国驻川领馆增至10家。双流机场新开通国际航线8条、达到71条,成都口岸实施了72小时过境免签,蓉欧国际快铁运行良好,成都作为中国西部欧亚门户的地位更加凸显。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迎难而进。面对日趋突出的环境问题,我们进一步强化和落实了政府责任。推进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改造,预计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左右,单位GDP能耗下降3.5%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年度控制目标任务基本完成。积极开展灰霾污染治理、饮用水源保护、危险废物防治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对115家企业实施了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实施了80个重金属污染防治项目;8个全国环保重点城市按新标准发布PM2.5等监测数据,对25个省控城市实行了空气质量排名。设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和92%。加快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完成营造林941万亩,巩固退耕还林1336万亩,治理沙化土地12万亩、石漠化土地52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5%。继续实施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启动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抗击严重自然灾害取得重大胜利。“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的以地方为主的应急救灾工作新机制,有力有序有效地动员组织各方力量投入抗震救灾斗争。抢险救援中,有166支救援队伍进入灾区,1.6万名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冲锋在前。震后7天完成抢险救援,累计救治伤病员4万多人次,最大限度减少了死亡率和致残率;震后3个月内完成了过渡安置任务,灾区生产生活秩序迅速恢复;同时,根据芦山灾区地质情况,我们全力实施地质灾害防治“生命工程”,使灾区群众有效避免了地灾伤害。坚持科学评估、科学规划、科学重建,制定实施了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11个专项规划。去年六七月份,我省连续遭受6起超历史极值的特大暴雨袭击,降雨区与汶川、芦山地震重灾区重叠,引发大范围洪灾和大规模地质灾害。全省上下加强防范,组织实施抗洪抢险、防灾避险,因灾转移群众100万人,有效避免了群体性伤亡。得荣5.9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有效实施,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目前,各受灾地区社会安定,群众温暖过冬各项措施全面落实,恢复重建工作正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值得总结和铭记。面对重大灾害和多重困难叠加的严峻考验,我们坚持经济发展的工作重心不动摇,实施“三大发展战略”不松劲,始终保持专注发展的定力;面对全国经济增速持续下行的压力传导,我们坚持把握发展大势,及时推出既促当前又利长远的地方调控“组合拳”,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国前八位经济大省中位于前列;在稳增长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我们坚持转方式调结构,大力度对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对落后产能实施淘汰,促进了产业转型发展。同时,我们坚持以改革精神破解发展难题,以开放合作促改革、促发展、促转型;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最大责任,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难题,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所有关心支持四川改革发展和抗灾救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向港澳台同胞、广大侨胞和海内外朋友,表示诚挚的谢意!

  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发展和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我省经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宏观环境不利因素和严重自然灾害等特殊因素叠加,不仅影响了去年经济预期目标和城乡居民增收目标的实现,还将制约和拖累后续发展。特别是工业中传统资源型产业比重过高,相当部分企业和产品竞争力不强;现代农业基础薄弱,服务业比重偏低,经济向好发展的基础不牢固。民间投资活力有待激发,产业投资特别是工业投资增速不快。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较大,存在一定风险,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仍然很重。政府公共服务和依法治理能力还需提升,政风行风还需进一步改进,少数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还存在不务实、不廉洁甚至腐败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坚持不懈地去解决。
——2014年1月18日在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四川省省长 魏宏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过去一年的政府工作,对今年工作提出建议,请各位代表审查,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13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我省发展历程上特殊而又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省政府认真履行职能,紧紧依靠全省各族人民,沉着应对多重困难挑战,努力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两个跨越”,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各方面工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实现了良好开局。

  经济发展稳中向好较快增长。去年,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下,我省经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与芦山强烈地震、特大暴雨洪灾等特殊性因素叠加,稳增长形势十分严峻。在复杂的形势下,我们积极研判形势变化,及时出台实施强工业、抓投资、促消费、推进新型城镇化等四个“八条措施”和扩大外贸“十条措施”,有效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确保了全年经济稳中向好发展。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万亿元,增长10%;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781.1亿元,增长14.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万亿元,增长1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万亿元,增长13.9%;实现进出口总额645.9亿美元,增长9.2%;粮食产量达3387.1万吨,实现“七连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68元,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7895元,增长12.8%,增速连续4年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8%;人口自然增长率3‰。

  经济结构调整迈出积极步伐。全面启动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过千亿的市(州)新增3个、达到12个,过百亿的县(市、区)新增12个、达到97个,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了工业转型升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1%,七大优势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6%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新获授权专利4.6万余件。同时,在稳增长压力很大的情况下,我们下决心停产关闭424处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有序淘汰433户企业落后产能。大力推进现代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示范县建设,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1万个。加快促进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比重在多年下滑后企稳回升。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581.5亿元,增长19.4%。实现旅游总收入3877.4亿元,增长18.2%。

  城镇化建设和统筹城乡力度加大。去年我们重点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了农村产权、用地、社保、户籍制度和金融“五项改革”。除成都外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放开户籍限制,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自由转移接续,把农村户籍灵活就业人员纳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特别是首次实施竣工公租房房源的30%面向农民工供应制度,全省10万农民工受益。城镇化率提高1.6个百分点左右。在城乡统筹上,进一步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五个统筹”。启动改造了城市棚户区和危旧房25.6万户,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2.4万套。组织开展了“百镇建设试点行动”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建成新村聚居点9483个,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3.2万户。

  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新的改善。坚持大力推进出川通道和交通枢纽建设,其中公路、水运投资超过1200亿元,规模居全国第一。公路方面,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046公里,公路总里程突破30万公里,分别居西部和全国第一;水运方面,推进“四江六港”水运通道和港口建设,广安港、南充港开港运营;铁路方面,成兰铁路等16个在建项目进展顺利,西成客专、成贵铁路等项目开工建设;机场方面,稻城亚丁机场正式通航,成都新机场建设、南充机场扩建等项目正抓紧准备或实施。水利、能源、信息等设施建设也有新的进展,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0万亩,电力装机容量新增1404万千瓦、达到6862万千瓦,水电装机规模居全国首位。

  民生事业和社会建设不断加强。全省公共财政支出中民生支出3970.5亿元,占64.1%;“十项民生工程”共投入资金1683.8亿元,是计划安排总额的134.8%。及时新增实施了八项民生事项,启动了藏区“六大民生工程”。继续推进“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实施了611个整村推进和76个连片扶贫开发项目,解决了4.3万户的用电问题和292.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125万农村扶贫对象脱贫解困。全省城镇新增就业9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7%以上,新农合参保率达99.2%;努力增加城乡困难群众收入,提高了最低工资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加大了对670多万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对象等特殊困难群体的扶助,对786万人次困难群众进行了医疗救助。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构建,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实施,去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达86.3%。取消县级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启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建立了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广播电视村村通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全部免费开放。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取得新进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力维护了社会安定、治安稳定。狠抓了安全生产,全年生产经营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比上年减少13.5%和11.2%。加强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全年没有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民族宗教、妇女儿童、人口计生、残疾人事业和参事、文史、档案、地方志等工作进一步加强。退役士兵得到妥善安置,优抚标准进一步提高,军地双拥共建活动*开展,国防建设得到加强。

  改革开放加快推进取得新成就。改革方面,加大了简政放权力度,调整和取消了279项行政审批项目,取消了行政事业性收费21项;加快了公共资源交易改革,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通过国家级试点验收;出台了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2%左右。继续推进了文化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完成省市食品药品监管机构重组。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现全覆盖,“营改增”试点顺利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实现破题,藏区和雅安灾区争取到新的留存电量政策。开放方面,成功举办财富全球论坛、世界华商大会、西博会等国际性盛会,组织了全国知名民企入川、央企入川、港澳企业四川行“三大投资促进活动”,举办了中国科技城首届科博会,共引进到位国内省外资金869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05.7亿美元。在川落户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达到200家。对外贸易结构逐步优化,服务贸易增长49.6%,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对外投资15.3亿美元。外国驻川领馆增至10家。双流机场新开通国际航线8条、达到71条,成都口岸实施了72小时过境免签,蓉欧国际快铁运行良好,成都作为中国西部欧亚门户的地位更加凸显。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迎难而进。面对日趋突出的环境问题,我们进一步强化和落实了政府责任。推进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改造,预计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左右,单位GDP能耗下降3.5%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年度控制目标任务基本完成。积极开展灰霾污染治理、饮用水源保护、危险废物防治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对115家企业实施了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实施了80个重金属污染防治项目;8个全国环保重点城市按新标准发布PM2.5等监测数据,对25个省控城市实行了空气质量排名。设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和92%。加快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完成营造林941万亩,巩固退耕还林1336万亩,治理沙化土地12万亩、石漠化土地52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5%。继续实施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启动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抗击严重自然灾害取得重大胜利。“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的以地方为主的应急救灾工作新机制,有力有序有效地动员组织各方力量投入抗震救灾斗争。抢险救援中,有166支救援队伍进入灾区,1.6万名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冲锋在前。震后7天完成抢险救援,累计救治伤病员4万多人次,最大限度减少了死亡率和致残率;震后3个月内完成了过渡安置任务,灾区生产生活秩序迅速恢复;同时,根据芦山灾区地质情况,我们全力实施地质灾害防治“生命工程”,使灾区群众有效避免了地灾伤害。坚持科学评估、科学规划、科学重建,制定实施了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11个专项规划。去年六七月份,我省连续遭受6起超历史极值的特大暴雨袭击,降雨区与汶川、芦山地震重灾区重叠,引发大范围洪灾和大规模地质灾害。全省上下加强防范,组织实施抗洪抢险、防灾避险,因灾转移群众100万人,有效避免了群体性伤亡。得荣5.9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有效实施,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目前,各受灾地区社会安定,群众温暖过冬各项措施全面落实,恢复重建工作正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值得总结和铭记。面对重大灾害和多重困难叠加的严峻考验,我们坚持经济发展的工作重心不动摇,实施“三大发展战略”不松劲,始终保持专注发展的定力;面对全国经济增速持续下行的压力传导,我们坚持把握发展大势,及时推出既促当前又利长远的地方调控“组合拳”,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国前八位经济大省中位于前列;在稳增长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我们坚持转方式调结构,大力度对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对落后产能实施淘汰,促进了产业转型发展。同时,我们坚持以改革精神破解发展难题,以开放合作促改革、促发展、促转型;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最大责任,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难题,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所有关心支持四川改革发展和抗灾救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向港澳台同胞、广大侨胞和海内外朋友,表示诚挚的谢意!

  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发展和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我省经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宏观环境不利因素和严重自然灾害等特殊因素叠加,不仅影响了去年经济预期目标和城乡居民增收目标的实现,还将制约和拖累后续发展。特别是工业中传统资源型产业比重过高,相当部分企业和产品竞争力不强;现代农业基础薄弱,服务业比重偏低,经济向好发展的基础不牢固。民间投资活力有待激发,产业投资特别是工业投资增速不快。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较大,存在一定风险,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仍然很重。政府公共服务和依法治理能力还需提升,政风行风还需进一步改进,少数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还存在不务实、不廉洁甚至腐败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坚持不懈地去解决。
关于政府自身建设

  抓好政府自身建设和改革,是做好政府工作的基础。一年来,我们*开展法治政府创建活动,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去处理问题、推动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推进了政府系统的廉政建设;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查找“四风”突出问题,立行立改带动政风好转。新的一年,我们将积极迎接全面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的大考,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按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努力为市场主体创造更加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规范审批自由裁量权;整合政务服务与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并联审批、网上审批,切实提高行政效率。完成省市县政府部门机构改革工作,完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政策。加强政府智库建设,发挥好政研、参事、文史机构和社科院、行政学院、决策咨询委作用。

  *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省关键是依法行政。政府要认真贯彻依法治省纲要,始终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能,解决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坚持依法决策,规范决策的权限和程序。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减少行政执法层级;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加强行政许可项目的监督,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调解,依法化解矛盾纠纷。继续推进普法工作。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主动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重视司法、舆论、公众监督。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开展工作。

  努力改进工作作风。继续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整治“四风”,坚决制止和纠正说假话、报假数、弄虚作假的现象;从严控制政府发文数量和会议数量,进一步提高机关办事效率;依法依规推进信息公开,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开展“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积极为基层群众排忧解难;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严控“三公”经费支出,不以任何形式和理由新建楼堂馆所。

  切实抓好廉政建设。切实落实预防、监督和惩治腐败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大力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建立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大厅和电子监察平台;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履行“一岗双责”;开展政风行风满意度测评,推进政风行风持续转变;加强工程建设、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重点领域监督,及时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各位代表,今年政府的工作繁重而艰巨。政府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切实解决,建设发展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下功夫处理。我们恳请人大代表切实监督好政府的工作,支持和推动政府建设。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为开创好改革发展稳定新局面,维护好全省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和说明

  1、三大发展战略:即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的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两个跨越:即推动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

  3、七大优势产业:即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和现代中药等7大优势产业。

  4、百镇建设试点行动:指从2013年起连续三年在全省县城以下建制镇中每年遴选100个试点小城镇,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提升试点镇基础设施水平,增强产业支撑,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吸纳能力,逐步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商贸、工业和旅游镇,带动全省小城镇加快发展,为就近就地转移农业人口创造条件。

  5、幸福美丽新村:指以业兴、家富、人和、村美为目标,以建制村为单位,实行基础设施、新型村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综合配套,新建聚居点、改造提升旧村庄与保护传统院落民居相结合而打造的新农村建设升级版。

  6、四江六港:指以长江、嘉陵江、岷江、渠江为干线,以泸州、宜宾、乐山港口群和广安、南充、广元港口群为枢纽的内河水运通道。

  7、十项民生工程:即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民族地区帮扶、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民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文化体育工程。

  8、新增八项民生事项:即县级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民族地区幼儿园全面实行保教费减免资助政策;困难群众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扩面;对100万农村妇女实施两癌检查;藏区包虫病防治;免费定向培养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建设。

  9、藏区“六大民生工程”:即实施藏区新居建设计划、教育发展振兴计划、医疗卫生提升计划、社会保障促进计划、文化发展繁荣计划、扶贫解困行动计划。

  10、四大片区:指我省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等四大连片特困地区。

  11、营改增:指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成缴纳增值税。

  12、万企出国门:即采用参展与推介、考察与对接、设点与投资、国内与境外、现场洽谈与跨境电商相结合等方式,力争用3至5年时间,全省有进出口实绩和对外开展投资合作的企业超过1万家。

  13、川货全国行:指通过在省外举办综合性展会和利用全国知名品牌展会等方式,组织我省特色品牌商品企业参展,集中开展川茶、川酒、农副土特产品等名优特新商品展销活动,打响川货品牌。

  14、“天府英才”工程:即我省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各项重大计划的总称。

  15、四大人才计划:即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优秀企业家培养计划、大学生和科技人才创业扶植计划、藏区和贫困地区专业人才支撑计划。

  16、“51025”:即力争到2017年,全省培育形成5个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10个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25个营业收入超过500亿元的产业园区。

  17、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即到2015年,在全省建设1000个万亩亿元示范区,每亩实现农业收入1万元,每个示范区实现农业收入1亿元,带动千万农民增收。

  18、万亩林亿元钱:即通过对1万亩现代林业产业基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立体化开发,使林产品、林下种养、生态旅游等达到总产值1亿元。

  19、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指为加快改善城乡困难居民住房条件,在政府主导和支持下,2014年全省建设城镇住房50万套(新建公共租赁住房10万套,启动城市和小城镇危旧房棚户区改造40万户),建设农村住房50万户(包括新村建设、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巴山新居,农村危房改造,灾后新建、扶贫移民迁建、地质灾害搬迁避让等)。

  20、农民工住房保障行动:指把农民工等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困难问题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统筹安排解决,每年竣工公共租赁住房的30%定向供应给农民工。

  21、惠民购物全川行:即在全省组织开展的以“欢乐购物·扩大消费”为主题,以活跃经济、搞活流通、促进消费为宗旨的一系列展会和节庆促销活动的总称。

  22、一刻钟便民服务圈:即通过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文体活动场所,健全社区卫生中心配置,优化社区周边商业网点布局等多种举措,在社区居民步行一刻钟范围内满足居民的商业、生活、文体娱乐等方面服务需求,实现“小需求不出社区,大需求不远离社区”。

  23、五大扶贫工程:即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能力扶贫、生态扶贫。

  24、六到农家:即水、电、路、气、房、环境改善到农家。

  25、一城六区:一城即天府新城;六区即成眉战略新兴产业功能区、空港高技术产业功能区、龙泉高端制造产业功能区、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南部现代农业科技功能区、两湖一山国际旅游文化功能区。

  26、一区一城一带:一区即秦皇寺中央商务区;一城即创新科技城;一带即锦江生态带。

  27、三无:指城镇居民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不含孤儿)。

  28、大调解:即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合机构综合协调,司法行政、法制部门和人民法院分别牵头,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既充分发挥作用,又相互衔接配合的工作体系。

  29、四风: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30、“三公”经费:包括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接待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

较旧一篇:2014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较新一篇:2014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