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教父

作者:八月炸



    整整一个月,卖菜成了最大的政治。干部们托关系,找门路,好赖把菜卖完了。

    今天的王伯祥再回忆起来,摆摆手说:“现在可不能干这个。当时也是实在没有办法,总不能眼瞅着好好的菜烂到地里,我挨几句骂也没有关系。”

    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年代,干什么事儿都是步履维艰。

    寿光县一穷二白。南面,农民守着几亩薄田受穷,北面更糟,“来了潮、水汪汪,退了潮,白茫茫,望着海水渴死人,守着土地去逃荒。”

    王伯祥的思路是,南边抓菜、粮、果,北边抓盐、棉、虾,工业也不放松。可是菜种上了,却销不出去,“干部兼职当销售员”总不是长久之计。

    “**着石头过河”的王伯祥脑海里为寿光蔬菜的销售设计了五条“通道”。正在这个时候更大的麻烦来了。

    有上级领导找到王伯祥,要“兴师问罪”,“地里都种菜了,以粮为纲还要不要抓了?”

    当时,社会上“姓社姓资”的讨论还很激烈,好心的同事就劝王伯祥,“还是收收手吧,弄不好要犯错误的”。

    王伯祥一面笑呵呵地面对领导的质问和同事的劝阻,一面甩开手脚干事。“心里装着全县老百姓的吃饭穿衣,上不怕丢乌纱,下不怕挨骂”,改革年代,王伯祥是个敢闯敢试的人。

    破天荒重奖,留住了冬暖大棚的技术人才;为了寿光蔬菜行销全国,架桥修路建厂子;为了企业主更好了解省外市场行情,去找副省长要电话指标;鼓励老百姓去搞私营,一批菜贩把寿光菜销向全国……

    从最初三元朱村的十七个党员带头搞冬暖大棚,几年间,山东寿光就成了全国知名的蔬菜集散点。又经过几届领导班子的努力,如今的寿光已是赫赫有名的“中国蔬菜之乡”。

    王伯祥流传下的佳话:中央部长工地寻官记。

    在如今的寿光市候镇东北部通港路两侧有几间不起眼的破旧瓦房,在布满白色盐堆的广阔地里显得格外扎眼。这曾作为当年寿北开发指挥部,是王伯祥工作和休息的地方。

    在寿北开发的第三天,王伯祥就把铺盖搬到了工地。四间破房子,一张老式桌子,扯上一根电话线,安一部摇把子电话,就是王伯祥的全部办公设施。

    王伯祥天天卷着裤腿,穿一双黄色解放鞋,在坑坑洼洼、沟沟坎坎的工地上察看、劳动皇商闺秀。

    有一次,农业部部长林乎加和山东省副省长朱奇民到寿光视察,在县城却没有找到县委书记,找人找到了北大洼工地。

    王伯祥满腿泥巴,从窝棚里钻出来,林乎加部长错把王伯祥当成了民工,问他:“你们的‘伯祥书记’在这里吗?”

    王伯祥答道:“我就是。”

    老部长惊异地打量了一番王伯祥,紧紧地握住他的手,好长时间没有说出话来。后来,他非常感慨地对朱奇民说:“一个县有这样的书记,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情呢?”

    这个故事成了佳话,广为流传。

    如今,从原寿北开发指挥部往四周去,大大小小遍布着3.5万亩盐田,年产150万吨盐。侯镇居民1980年人均收入409元,到2006年是人均7000元。

    总结工作经验,王伯祥说,凡事党员干部做开路先锋,搞蔬菜大棚,党员干部先上,挖虾池,党员干部先上,开盐田,还是党员干部先上。等**索出路来,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益处,自然会紧跟上来。

    王伯祥“带队伍”原则: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王伯祥任寿光县委书记期间,从来不在提拔、任用干部上“开口子”。他毫不回避自己的观点和激愤:“一个领导干部,如果把不住这个‘口子’,一切莫论!”

    寿光县三十多个事业单位负责人和三百多名合同制乡镇干部,全是实行公开招标和考选确定的。

    1988年1月,大张旗鼓地公开考选八名副科级干部。干部们说:“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理当如此!”“县委在用人上有‘真事’,咱就有奔头!”


热门小说推荐:《重生野性时代》、《圣墟》、《武炼巅峰》、《飞剑问道》、《元尊》、《逆天邪神》、《都市超级医圣》、《都市奇门医圣》、《都市超级医仙》、《伏天氏》、《大道朝天》、《都市鬼谷医仙》、《明末好女婿》、《史上最强赘婿》、《三寸人间》、《凡人修仙之仙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