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所举的案例,正是目前中国电影营销行业中极易被忽视的和欠缺的环节和细节。行文生动,算是言简意赅。作者把他多年来从事电影营销的经验理论,与读者分享,当成是朋友式的促膝讨论,晦涩的概念便立即不复存在。难于理解的理论在多姿多彩的话题与新奇的创意中,也*浅出地被吸纳,为可行性作出极佳诠释。
唯一不足的是感觉很多细节未能展开探讨,想是作者留下了修订的余地。
《电影营销实务》读后感(九):芝麻开门
《电影营销实务》,公关人的开门密码
我想,对于从业人员,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看着自己向往的行业,却找不到入门的方法。
做公关已多年,快速的了解行业、了解客户,进而提供相关的营销传播服务是公关人的优势,但当转型电影时,却碰壁很久。自问还算有相对的解读力和营销传播专业能力,但始终不得法,多次的影片传播探讨,自己的专业却无法发挥其力量。在传统的公关业务中,无论是汽车、IT、金融、还是快消,总有其规律可循,从产品到品牌,从企业到行业,从员工到高管,从个体到消费群,一切基于认知和关系管理的问题,通过对事实的分析与策划,我们都可以借助相关组织、专业人士、意见领袖及媒体找到合适的方式,实现企业或组织的社会关系或形象的公关目的。但电影却不竟然。
制片人、出品人,导演、编剧、演员,监制、灯光、布景、造型、化妆,配乐、配音、剪辑等,单工种就涵盖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摄影及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足以让人晕头转向。当然针对某些产品,公关人可以不用细致的去了解其生产过程,直接面对产品的目地——广大的消费者即可。问题随之而来:我们说什么?要让观众认知什么?为什么而产生期待?如何才能提高票房…?当我们使传统的4P或4C理论试图进行研究和运作时,突然发觉陷入了泥潭,文化类产品尤其电影虽也属于上两种理论的范畴,但却显得更加复杂,消费群因产品的不同而差异万千,类型与类型的差别又完全可以将属于同一年龄段的群体肢解,而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有自己绝对性的评判和认知,进而影响周围的群体,因为电影产品没有标准性的优劣评判法则,一切都基于观看者自身的文化条件和生存环境,以及同类的声音。
困难还不仅限于对产品的认知,制片、发行、放映看似清晰的电影三个核心板块,在中国却犬牙交错纠缠不清,加之国家意识形态以及不跟拍、难理解的决策机制,都会使你的构想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而民众对你黄色、暴力、血腥的词条爱好,又会是你不得不收起对电影的那份思想的崇敬,换以** 、低俗和狗仔的视角沟通大众。
翻开《电影营销实务》一书,完全是一种非意愿的惯性动作,因为渴望成为一位电影营销者的圈内人,看过太多这方面的专家和权威,除了有助睡眠以外,就是窥视到这些专家和权威的知识陈旧和理论的落伍。
但当翻开这本原以为是老套的理论教科书时,我竟然蹲在了书架旁,挡道而又无视购书者冷眼的迫不及待起来,这绝对称不上什么大作,但对于期望进入电影营销这个行当的人来说,他绝对称得上航海指南,涉及到了电影营销的几乎每一个环节,并已最新的案例帮助理解,文字近乎直白,犹如好友对坐而谈,字里行间全是经验之道。
中国电影还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行业,圈子文化很重,所有的知识几乎都是隐性而又缺乏整理,闯入者没有三五年之功很难有所作为,而电影营销更是如此,圈外者觉得低俗、垃圾、毫无知识含量,圈内者焦头难额除了八卦,似乎再难有突围。而在《电影营销实务》中,我相信无论圈内圈外者都能找到一些自己营销事业上的提点,感受到作者用心的初衷。
静下心来,让芝麻去开门吧!
《电影营销实务》读后感(十):死磕影视营销
2014年年末,就在东北刚开始穿上棉衣的11月,我辞去了在地产界的工作。
从大学一毕业,我就进入了全国排行前十的地产公司,迈入了地产营销的领域,当然,本科也是广告传媒专业,营销科班出身。而2013年年末,由于金融市场带来的现金流的滞后,无论是开发商还是置业者,都被“缺钱”压得透不过气来,从2013年8月份开始,全国的房地产走势急转而下,“金九银十”更是像放了气的气球,毫无惊喜产出,至此,地产的黄金岁月一去不复返。
上一篇:探寻身体的秘密(上)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炎黄家族:没有名字的人1》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