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孤独闪光的读后感10篇(2)

  大地孤独闪光,我们答应你,我们不再让你孤独,我们不再旁观。

  《大地孤独闪光》读后感(六):不止大地孤独闪光

  如果国内写者中只能一人恃才傲物,那绝对该是李海鹏.闪光的不只这广阔的中国大地,李海鹏的文字像这时代大海中泛起的波光,耀目,又让人畅游其中.新闻最讲时效性,仿佛发生过的就只传递个信息,这书中的新闻特稿,却写出了悠悠历史长河中的一段、一件、一面,作为我们存在的一隅.

  读时,正好发生7.23动车事件,看看新闻,再读读这书,无限悲凉,从几年前的沙兰水灾、东航空难、人工盲童、大小矿难、帝都车龙、贪官倒台,到这两月来的食品安全、药家鑫事件、红十字郭美美、北京地铁电梯事故、暴雨看海、京珠高速事故、动车事件,新闻焦点不停在转移公众视线,这些事件中的失职、欺瞒、对生命的藐视、责任的推诿,不过是几年之前一直在不断出现的悲剧重现,高耸GDP下的民生如此,生活其中步履艰难,不在进步却是倒退,如何能看到一点希望?却是有南方周末这样的记者在,信息时代的通讯工具在,公众的坚持不懈在,希望就在.

  《大地孤独闪光》读后感(七):大地如此孤独,孤独因此闪光

  算上这本,共读过两本李海鹏的书,另一本是《佛祖在一号线》。

  从这两本书来看,李海鹏就像是一个托着腮,抽着烟,冷眼看个世界的旁观者,但同时他悲天悯人,以致许多时候有热泪不合时宜的出现在冷静的文字中间,而他作为记述者和记者的立场偶尔因为这个原因模糊不清,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更像一个坐在人民中间的游吟诗人,传颂着种种发生在神奇国度奇葩年代的十年目睹记;而不是那个拿着笔翘着二郎腿高高在上的笔者。

  毫无疑问他对于大多数问题是无解的,这也是许多人诟病他的理由之一,只批判不建设,然而我想,就像造车一样,有人画图纸,有人生产配件,有人组装,社会分工不同而已,何必要求一个拥有慧眼的人再去拥有一颗玲珑心呢?他能看到许多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人性中的丑恶,他能帮我们认清许多我们意识不到的危险,这就足够了。

  下面来说说这本书,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成功之处便是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对许多事情的报道不落窠臼,诚如他自己所说,特稿在中国变成了报告文学,然而报告文学的最大弊病便是既不够文学,也不够客观写实,但是李海鹏还是尽可能的用冷静而不是止于煽情感动的文字去挖掘一些表免噱头下的真实和问题,例如报道北川地震的那几篇,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时媒体中大肆报道的官腔求救的书记只占了一小段,或许对于经历过那场地震救灾的……待续

  《大地孤独闪光》读后感(八):你离开了新闻界,我应当高兴

  也许这是自私的,李海鹏才华横溢,笔下**绝代,不搞小说可惜了。作为一个新闻人,又哀民生之多艰,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时代永远缺乏这样的人。所以说这是自私的,但是做新闻的前赴后继,差池更多在于平台而不是作者,就好像《南方周末》成就了李海鹏而非相反。写小说则不同,怀抱不世出的才华为什么不写?这句话不仅仅是说李海鹏的。在所有的文学体里,我最爱的是小说和诗歌,能做好这俩,那是凭顶顶的才华,我喜欢说:这就是天分,注定的。

  这本书再好,也好不过《佛祖在一号线》,好不过《晚来寂静》。不过倒是让我第一次认真了解新闻这个行业。

  我喜欢李海鹏,而且如果我没有估计错,我会一直喜欢下去。我和他怪像的,我打心眼儿里理解他说的每一句话。我打心眼儿里明白喜欢赞赏他的才华。

  最近买过几期《南方周末》,温州动车出事的时候特地买了一期。看完后和一个朋友说:“感觉《南方周末》不行了诶!没有当年的味道了。”朋友说:“你知道为什么伐?因为换了一批人在做。”哦,是这样哦!

  做新闻没有什么没有谁就不行,李海鹏不在了,《南周》还是会有生力军的,如果报纸做不好,是机构的问题。但是,文学真是没有谁就不行。幸好,他来这里扑腾了!

  《大地孤独闪光》读后感(九):开创者理应得到尊重

  其实,书里面的四篇《我在南周写特稿》,比特稿文章本身更亮眼,我还是更喜欢李海鹏不受事实限制的汪洋恣肆的文风。看似信马由缰的玩弄文字,实则逻辑分明,读完整篇,方有一种拨云见日的畅快。

上一篇:二把手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大王饶命1》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