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辈子》读后感10篇(2)

  老舍是幸运的,因为他遇见了宗月大师。是宗月大师扭转了他一生的命运。在《朗读者》综艺节目里听着濮存昕读这一段,再亲切不过了,那个挥霍无度却积极乐观、坚持帮助他人的刘大叔,我好像就看到他慈祥地大笑站在哪里,如同笑佛,给世界幸福。

  中间好大一段写老舍开始创作,让我了解了老舍的写作风格,小说是怎样被他创作的,他创作的思路是什么。玩笑式的语句却透析着他认真的思考,观察社会,建立人物模式,构思线索。

  在文协里工作那一段,除了写坚持出刊物之外,并没有过多描述自己做的其他贡献。在这里更多地是写战争中,各处文友如何相助,借居、筹款印刊、相互请食等,在众多的相遇相知中,我们可以间接看到老舍对文协的付出,才得以结交众多好友并得到他们真诚的帮助。

  母亲教育的务实,老舍传承地一滴不漏。他不断学习新的文体方式,勤于笔耕。新中国成立之后,也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名利而好好在上。反而不断反思自我,不断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去体验,去说人民要说的话。看到老人家这时候还像个学生那样较劲地学习,不得不心生佩服。

  最近一段时间,感觉自己性情有点懒惰了,没有以前拼搏,多一件事情就开始烦躁,埋怨那么多事情怎么做。但当看到老舍一连串的兼职,我o嘴了,不理解一个人怎么可以做这么多东西。是能力与心态吧。

  结尾是心痛的。一个如此勤奋上进的老人,为国家文艺贡献如此之多的人,却因为文革,而用舍命保气节的方式离开我们。说实在,我需要再读才能够理解先生当时的心情。

  完整的自传加他传,让我了解了这位巨人。他的一生给了我很多触动,也启迪着我时而迷茫的心。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四):滚滚横流水 茫茫末世人

  读这本书,有一段时间读的有些无聊,或许因为我不够认真、太浮躁了吧,对比我前段时间读张严平的《穆青传》时几欲落泪的感觉,《我这一辈子》显得平淡了些,但到最后这些平淡却显得无比的伟大。

  在老舍的笔下,留洋时对老母、对家乡的思念几乎可以只字不提,抗战时条件困苦,几次险些丧命,但看这一段的时候,我分明几次被老舍的幽默打动的笑了起来,在文革中,老舍被打倒,动了自杀的念头,可文章中,却半句没有抱怨,说自己还是个“老资产阶级”,要为年轻人“扬手送行”。可他分明是那样一个感情细腻的人啊,也许这就是真正的淡薄旷达。读这部作品,你很难知道老舍的伟大,也很难知道老舍作品的伟大,你所能听到的,是一个老人笑呵呵地对你讲述他这么些年遇到的那些平凡的人,平凡的事。

  老舍被迫害加自杀,编者只用了不到两页纸,还是很隐晦说明。老舍自杀,在茫茫末世人的下面,只有“再见”两个字,不过,那两个字却及得上千言外语,看得那么让人痛心。我们也只能从本书的附录,老舍女儿舒乙的文中探知这位老者临死前前的点滴,“身谏、投水、殉难”,一切似乎都是命运的安排,几十年前,老舍已经为自己这出戏写好了这样一个结局。

  舒乙透露,老舍死后,不知情的瑞典人本还打算给老舍颁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直至如今,后人无能,没人能代替老舍把这个奖拿回来。也许也是巧合,老舍没有用这个奖给自己的一生划伤浓墨重彩的一个句号,他一个辈子辛勤笔耕,不图名利,诚实、敬业,为追求自己的真理身谏、投水、殉难。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五):《我这一辈子:老舍自传》不是自传的自传

  虽然文章都是老舍自己写的,但并不是特意写成自传,而是后人编录的。老舍的作品我真正看过原文的不多,但是改编的影视作品还是看过一些。不过真正读他的文字,感觉还是不一样。

  他的语言比较朴实,带着京味儿,有种特有的幽默。这种幽默使得他即便在抗战流亡时期依然能够从艰苦的生活发现乐趣,这并不是因为对国难漠不关心,而是对胜利抱着信心,相信我们国家终将取得胜利,所以不是一味的沉浸在忧思中。

  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战士在前线战斗,文人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抗战,关于抗战的章节中出现不少耳熟能详的名字,果然厉害的人圈子里都是牛人。

  可是这种幽默在后期反而消失了,明明战争结束了,生活稳定下来,但是俗务缠身加之所谓思想改造,使得他迷茫混乱,尽管积极接受“改造”,最终还是逃不了被侮辱的命运。最后两章已经不能算是他的文章,只是他说过的话,看着令人心痛。不管生活多苦,内心遭受多大的打击,他没有抱怨,面对侮辱,他选择用最激烈的方式抗争——以死明志。

上一篇:曾有你的天气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一寸河山一寸血.4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