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简史经典读后感10篇(2)

  郑振铎自有这等觉悟,十余年投身书海,潜心研究,立志写出一部不流于俗套的“中国文学史”。1932年,一部洋洋八十万字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横空出世,这本书后来一版再版,成为了郑振铎的名著,一举奠定了其在研究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932年,初版《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由北平朴社出版,封面极具特色

  郑振铎,一个曾经只存在于语文课本中的人物,课文《海燕》的作者,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收藏家和训诂家。这些生平信息笔者都背过,但也仅此而已,直到读了台海出版社的新版《中国文学简史》(旧版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才重新认识了郑振铎其人。

郑振铎写就《插图版中国文学史》时,不过34岁,就是这个意气风发的年纪

  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名声大噪的旅美传奇作家木心,对郑振铎赞誉有加。木心曾于1989年至1994年,在纽约为一小群中国艺术家讲授“世界文学史”,当时有一个认真做笔记的学生叫陈丹青,后来把笔记整理成了超级畅销书《文学回忆录》。有趣的是,木心讲授世界文学的主要依据则来自郑振铎的《文学大纲》,那是木心文学启蒙时期读过的一本书,却影响了他整整一生。五四一代的学术星火燃烧到20世纪末的大洋彼岸,倒也成就了一段佳话。

  郑振铎1927年完成《文学大纲》,1932年出版《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前者是替后者拿来了练手,如果说《文学大纲》是一个框架,那么到《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差不多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成品了。

台海出版社的新版《中国文学简史》

  笔者算是读过两个版本中国文学史的人了,一是钱穆版,一是郑振铎版。钱穆版成书于其授课口述,语言口语化,简单易读,偏框架,是粗略了解中国文学脉络的速成之书。郑振铎版虽名为简史,却并不简单,相比同时代著作郑版极具个人特色。

  (待续...)

  《中国文学简史》读后感(三):文学史就该这样写

  悠悠千年,在华夏最不该断的就是文脉。譬如毛主席所说的“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在我看来就总结的十分到位,传承固然重要,但也不要盲目学习,取其精华为上。

  看了很多本文学史,知识也学到了很多,但是给我的感觉就是千篇一律,基本上是前人所写所叙,一遍遍的重复,也没什么新意,甚至有时候搞不清什么才是文学,既然是文学,为什么只有妇孺皆知的四诗风、雅、颂,就连唐诗,宋词,元曲都避免不了用大量篇幅去描写她的作者生平,难道这就是我们所想看到的文学史吗?答案肯定不言而喻了。本来挺失望的,无意间在老师的推荐下,得知了郑振铎先生所著的《中国文学简史》,当我拿到书打开的一瞬间惊艳了我,无论是从内容,还是排版上来看,让人看着都是极为舒服。

  首先看书的封面设计。浅灰、黑、棕黄三色,颜色虽然单调但是给人一种宁静平和之感,又富含庄重的意味,不会让人感到厌烦,尤其是这种给人传达知识的书籍,本就文字性内容偏多,看的人头晕脑胀。如果颜色太过艳丽,弄得花里胡哨不但让人觉得太轻浮,还会让人产生视觉疲劳。

  其次是书的排版。这是让我最心仪的地方。每一章节标题下面都会用几行独立成段的句子,介绍了该章节大概要写的什么内容,倘若有人草草读了一遍,想不起此章节讲了什么,看一下那几句话就能很轻松的想起来。又或者想查看之前的内容,也可以翻看该章节标题下的句子,简直美滋滋。

  想起我之前买的《瓦尔登湖》,就忍不住的想吐槽,翻译注释都在后面,每次翻看意思的时候就要把书翻到最后面,看着顺序找,又麻烦又浪费时间。

买的瓦尔登湖后面翻译,将近100页

  不要以为本书就这样完事了,如果真是这样,还不足以让我惊讶。此外本书中还包含了大量实物插图,让我们在看书之时还可以拓展一下视野,了解古人的生活作息,他们那个时代的文字发展……图文结合,效果更佳。

  最后是书的内容。书中所写参考大量资料,不乏各种史籍,有的甚至是孤本,且每章文后面都附有参考书籍,可供我们对书中感兴趣的内容进一步了解的人去查阅。

  可见作者为编写此书煞费苦心,可以真的说是十年磨一剑了,而今社会为了功力急于求成的大学教授,专家比比皆是,缺的就是这种为了国家甘愿坐冷板凳的人,不是吗?

上一篇:天下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远征军》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