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错未来的人》的读后感10篇(4)

  加拿大作家埃朗·马斯塔伊的作品《走错未来的人》,与穆尔考克的作品有不少相似之处:作品的主人公汤姆·巴伦也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一事无成的人,他从2016年返回过去(1965年7月11日),是为了目睹“创造未来的人”莱昂内尔·格特雷德发动他那能够带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的“格特雷德引擎”。当时亲眼目睹这一奇迹的除了格特雷德本人之外,还有十六名观众,他们脸上的表情各不相同:怀疑、敬畏、困惑、高兴、嫉妒、愤怒、若有所思、害怕、超然、忧虑、激动、冷漠、苦恼……几天之后,所有这些人都死于引擎所带来的致命辐射。但是格特雷德引擎取得了成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令人类进入了科幻小说中所描绘的科技乌托邦……毫无疑问,在这个故事里面,格特雷德和他的十六名观众,就是耶稣和他的十二门徒。

  汤姆·巴伦的出现改变了历史:格特雷德在慌乱中企图关闭引擎,造成了一场事故,实验失败了。汤姆·巴伦回到2016年,发现人类没能进入科技乌托邦,世界变成了我们今天这个样子……

  在我们这个不完美的世界里,汤姆名叫约翰。这个世界虽然不完美,但是汤姆却感觉比生活在原来的世界中还要幸福。因为在完美的乌托邦中,汤姆是个一事无成的失败者,母亲死于一场意外,父亲不爱他,他爱的女孩也自杀了。在这个世界里,他是个成功的建筑师,有爱他的父母和一个妹妹,还找到了他爱的女孩。

  不过汤姆感觉自己有义务拯救世界,让世界恢复原样。他设法找到了依然在世的莱昂内尔·格特雷德,却发现格特雷德其实是个自私的人,并不是他心目中的救世主。格特雷德逼着汤姆乘坐自己发明的时间机器回到1965年7月11日去拯救世界。这里依然是向穆尔考克致敬:主人公发现救世主令人失望之后,被迫亲自扮演救世主。

  汤姆最终发现,让世界恢复成完美的乌托邦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今天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就是可能出现的最好的世界了(让人联想到莱布尼兹的观点)。因为他还发现了来自另一个糟糕得多的世界(格特雷德引擎毁掉了半个世界,同时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自己维克多(从一个末日般的未来返回过去,让人联想到克里斯·马凯和特瑞·吉列姆的电影)……他们所能做的只是一点一滴地努力,让世界更加接近心中那个完美的乌托邦。

  汤姆没能拯救乌托邦,把人类带入人间天堂,却拯救了我们这个不好不坏,既好又坏的世界。(汤姆、约翰和维克多所属的三个世界,让人想到天堂、人间和地狱。来自“天堂”的汤姆最终拯救了“人间”,这也暗合了耶稣的故事。甚至连他在“天堂”中没有母亲,只有一个严厉的父亲,也能引起我们的联想……)与耶稣和格特雷德不同的地方在于,汤姆既没有被钉上十字架,也没有成为举世瞩目的救世主。但他不仅得到了家人和爱人,也获得了人格上的完整性:汤姆、约翰和维克多三个人格融为一体,他的性格因此变得更加成熟和**。

  最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乌托邦呢?在这本小说当中,人们不必为生活必需品而奋斗,每天娱乐至死(娱乐业是最大的产业),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和反叛行为,连反叛性的音乐都没有。人们的性格也都很肤浅,或者软弱无力胸无大志,或者野心勃勃刚愎自用……这些都让人想起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尽管小说所描写的显然并不是任何一种极权主义社会,但这样的社会多少让人感觉有些无聊,因此也难怪汤姆最后拯救的不是这个完美的乌托邦,而是我们所在的不完美的世界。不过也有不少科幻小说(如查尔斯·斯特罗斯的小说)认为,一个物质和能源都不再匮乏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无政府社会,因为维系政府所需的劳动分工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究竟想要什么样的乌托邦呢?什么样的社会是乌托邦,什么样的社会是反乌托邦,也许只取决于作者的价值观。

上一篇:《去巴黎烤个马卡龙》读后感10篇 下一篇:《雨中的3分58秒》经典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