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上的孩子读后感10篇(2)

  这些,每每想到我心理都会很难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心有如此重的负荷。。。

  努力让自己里外阳光,用正能量带着自己一路前进。。。

  《桥上的孩子》读后感(七):孩子

  所有用第一人称作为小说叙述者的作品,都避免不了让人对号入座。《桥上的孩子》看来并不忌讳这点,相反的,从它重重叠叠对自我记忆那个女孩的追寻,这样的叙述效果是让人极其容易在阅读期间带有强烈代入感的。对于那些,或者说我们这些,原本就是在与这个现实世界对抗着别扭的成长的人来说,你会得知原来并不是只有你一个**早熟孤僻的孩子,所有这些隔离感、无助和羞耻,它们并没有随着长大成人所消失,它依然存在于你的内心深处。或者我们也可以说,你其实根本并未成长,究其所以你仍然是那个无法适应这个现实生活规则的孩子。

  所以即使作者在情感上有过分渲染的可能,以及对家境状况的反复强调,让我在阅读期间有时感到不耐烦,这依然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小说,因为它很诚实,**的承认了许多我如今避免去碰触的伤口。小说对于女孩幼年及成年的穿插叙述,以及幼年时期事件不同角度的描写,也看得出作者的功力。

  另,我个人最喜欢的一段是 与云的独角兽那小片断。

  最后说点题外话,我个人在练笔时通常用男性的叙述角度,大概我一直都在避免在小说里掺杂自我个体经验,因为无法忍受对记忆的细究。

  《桥上的孩子》读后感(八):碎碎念的片段(内有剧透)

  2018.8.10 第一次读这本书,脑海里联想起另一个女作家:虹影

  显然我不是完全读得懂这本书,甚至连时间事件都对不上顺序。这次的阅读用“不求甚解”来形容吧,有时记忆不要那么清晰的也是一种美,不仅仅是模糊,还是一种留白。

  读完这本书有几个片段我很喜欢:

  第一就是书中的“我”喜欢无时不刻地记录,即使是晚上十二点到家了也要坚持写作半小时或者一小时。虽然不可知这是否是陈雪的写作真实写照,但是我想一个人倘若能够按这种方式练笔,总是能进步的。

  第二就是关于**。书中描写的是女子与女子的爱情。以前我觉得同志作家写同志感情颇有一种投石铺路的感觉,可是在读这小说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不是的,或许是我曲解了作者的意图,有一种可能,就好像异性恋作家,写作只是生活的写照,不为了什么更宏伟的构造,只是一件单纯的朴素的个人的事情。

  也许有一些小说,根本不是为了读者而存在的。我读它的时候有这种感觉。

  第三是最后一章。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章。我有很强烈的共鸣。只是我会将自己比作常见的刺猬罢了哈哈哈。

  《桥上的孩子》读后感(九):因为习惯与偶然

  我还在一个唱片公司管仓库混饭吃的时候,在一大堆新的,旧的,好的,坏的,原版的,翻版的CD堆里找到过一张田原的《田原》,摆着不听白不听的心态听来。网上一查发现田原还是个演员,顺带还写小说,不知这算不算另一种铁人三项。数日后在豆瓣上看见有一送书的读者见面会,带着小市民贪便宜的心态,去了。本以为去了就能拿到本《桥上的孩子》不是大陆也是台版,如果还能混个作者签名兴许还能加10快往外卖,到场才发现发现居然只送个试图本(只有第一章),顿感失望。好在田原姑娘是个美女,还有活动后半场还有五本《大方》杂志会送,外加后半场有个电影看。总算没有中途离席。

  自那时之后就想着这书出来就要买来看完,倒不是对第一章有多喜欢,只是自小习惯了,饭一定要吃完,屎一定要冲净,书也自然要从第一页一直看到最后,不论喜欢与否。

  《桥上的孩子》书并不长,不到两百页,总共十万多字,再加上陈雪文字流畅动人,不到半天就已看完。

  这书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式自白书一样的虚构回忆。

  书里的“我”也是个小说家,自小在还债与摆摊中长大,也因此度过了也许本不应该如此的艰辛童年。书里的“我”只能靠着写作作精神自救,以让自己不会被还债与摆摊淹没。就连摆摊时候都要想着“每一个客人都是一个恩公,幸福就在眼前了,再拼一下,再撑一会,一家人无声的鼓舞着彼此,每收一张钞票,每卖出一套衣服,心情就会高涨一点。”才能让自己在世俗的繁琐中不至于绝望。“然而,这样的气氛通常只会维持两个小时不到······一种高潮过后的疲软,甚至是有些空虚的。”一切的一切让“我”有了逃离现实的期盼,写作自然成为了一种逃离“现在”的手段与目的,如果有一天能够不用摆摊不用还债只是写作能够多好。而这种自我安慰式的救赎真的能够让人摆脱平凡吗?有这个必要吗?

上一篇:《蔓蔓青萝》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只剩一個角落的繁華》经典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