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书》经典读后感10篇(2)

  作为一个理科出身的人,我看到作者很自豪地提到蝴蝶效应,提到理科的知识。装啥装呢!

  不就是要炫耀一下自己的哲学知识吗?怎么不提费尔巴哈、大卫李嘉图,这不更能忽悠我么?没学到家也敢出书,这世道……还是有人说的好,中国是一个神奇的国度,到处都是人才,最不缺的就是奇葩,泱泱华夏,千里厚土上,开得那是一朵一朵的。

  作者说,写书评的有三种人。大师、半吊子、普通人。大师和普通人都没问题,有问题的是半吊子。半吊子学问做不到家,就喜欢过高地提高一本书的价值,要不就过低地贬低一本书的价值。我觉得这是这本书最有思想的一段了。我本人也相当支持。

  我就属于半吊子。

  昨天,再豆瓣上看到一条,说,豆瓣现在都是一条龙作业。新书一出,立马就有托儿上去忽悠,把一本书吹得是天花乱坠。

  这样的人可能真有,但我不是。我评书只是以个人感情出发来主观地评价,我不需要什么客观的,什么文学理论。一个普普通通的读者管那么多作甚!

  再者,你所谓客观公正本就不存在。都知道索卡尔事件,人文社科类的东西有多少有纯逻辑可循。不过是黑纸白字,文字游戏罢了。

  我朋友说过一句话,任何语言,不论你怎样强调它的客观性,都掩盖不了它里面掺杂的或多或少的主观情感。

  所以,与其装模作样地说半吊子太主观,太感情用事,倒不如说,另外两类太装逼了。

  我誓死捍卫我的观点,也捍卫你抗议的权力。

  无论我如何认同你思考的方法,我都无法接受你把自己不成体统的玩意整成一本书!

  无论你怎样解释,都无法改变我唾弃你的作品!

  《答案书》读后感(五):爱思考的孩子,加油!

  读书:《答案书》 张轶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

  巧了,这也是一本八零年代后半期生人的书。作者,出生于1986年,看封二的介绍是:毕业于英国赫尔大学,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写作只是一种自我表达,与大家一起分享快乐。

  作者说自己在留学期间,在工作时候,以思考为呼吸。结果就成就了这本《答案书》。

  读书的过程里,我突然想起一件事情,有天行车路上,我问明明:你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吗,就是被你认为是朋友的人中伤与攻击?明明说,没有。我说:哦,还没有。

  接下来却听到明明这样回答我:不会有的,我这样的性格的人,不会有的。

  明的这句话,让我觉得有意思,也说不清楚这意思究竟在哪里。

  直到翻看这位年轻的作者的《答案书》,里面有一篇文章《人》。作者是这样说的:在刚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问题,很多身边的朋友希望我能在书中写进一些故事。我的人生还算丰富,也愿意分享,所以,我整理出一些关于我的故事。这些故事里有时候我是主角,有时我是一个旁观者,但都是亲生经历或者亲眼目睹。因此我的故事是真实的,为了故事中真实人物的隐私,我曾经并不想大家把他们当作关注的重点。

  后来才知道,这个想法有一个很大的错误,我严重地忽视了人的重要性。因为这些人的个性、习惯和生活环境导致了事情的发生,这些人的性格、年龄、思想和身体状况决定了这些事情的发展,接着这些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决定了事情的结果。。。所有的过程都离不开人,所有思考的文字都是人类的主观。。。

  书读至此,我突然明白了明明留在我心里的那句话的深意所在。

  作者写:要写生活,我只能写自己的生活,或者自己亲眼看到的生活。即使是些我所听说的别人的生活,我也只能用我的理解讲给大家听。

  然而,生活的琐事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听我说的。我想有两种人可能愿意听:一种是和我有着相似经历的人,他们在阅读中能产生一些共鸣,一种是跟我生活很不同的人,他们可以把握的生活当作小说看。如果有第三种人,那应该就是想要了解我的人,因为我的文字反映出我这个人。

  作者是个留学生,他的思考和观察范围里,当然会有与他背景相似的人的痕迹。比如说,他写了好多留学生,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留学期间,其实生活是相当单调的,并不认识几个当地人。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中,背名包上学的比例相当的大。

上一篇:眨眼之间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看懂世界经济的第一本书》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