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花》读后感10篇(2)

  《火花》读后感(五):他的岛屿

  第一次亲眼看到陈晓明的画,是在我们共同的朋友烟花家里。小小的一幅白色,简单的线条**出的路,两个小人儿很不起眼地走画面里,淡淡的调子,自然随意地融在四下环境中。不知道是第几次经过那面墙,我才惊讶地发现,啊,原来这里有幅画。烟花说,是呢喃的火花送的。不久我搬家,他也画了一幅给我,深夜的房间,穿白裙子的女孩,叫《微微》。

  常常觉得语言累赘。在于能够绘画的人来说,语言有时更成了障碍。无论是绘画,摄影,抑或诗歌,小说,对于创作者而言,它们都担负着抒发的职责。语言往往适得其反,将叙述的意图推向反面。据说科学研究也是同样,是科学家们用以对抗宇宙和生命实则虚无的方式。原话是爱因斯坦说的,我不打算去查阅摘抄本。

  有一段时间我和陈晓明却聊得多。天天都在与人说话,但遇到真正可说之人并不容易。也许是我们谈论的东西太过飘渺,现在想起来,竟寻不到蛛丝马迹。只记得不知何时起,我们开始习惯称呼对方:“嘿,伙伴。”

  嘿,伙伴。晚安,伙伴。

  在同一片森林里迷路的伙伴,在相邻的岛上居住的伙伴。

  不知道独自在画布上涂抹斑斓色彩是什么感觉,会不会有点像,我一个人在房间里写一出热闹的聚会。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内心的极大丰富多半伴随着精神的极大孤独,当你的世界足够遥远,足够微缩,视野才会足够开阔,想象力才足够膨胀。我是这样以为的。

  世界很大,我们很小。所以有描述的愿望,有探知的需求,每一步都变得有意思。

  总之,我很满意于这样的差距。

  陈晓明的画里的人通常也很小。没有具体的五官,只有模糊的肢体,像一枚标记出现在画面的某处,有时甚至在画中的一幅画里。这让我读出了轻微的讽刺的同时会心一笑。画面的颜色明亮温暖,人物的姿态迷惘游移,仿佛在创作这些画的同时,作画人对周遭世界的疏离和观望,向往和怀疑。一个人的作品很容易就泄露出真实讯息,某种程度上来说,看一个人的画或者文字,比和他直接交谈更为有效。

  没有聊天的时候,我们就看对方发在博客上的画和文字。与其说打动彼此的是各自的作品,不如说是创作时相似的态度。忠于自我。虽然我们也常有怀疑,这“自我”中,到底又有多少是被自己所迷惑。总是在孜孜不倦地和自己辩论着,实在到了需要出口来解决内里的冲突时,我会想到和陈晓明说话,不为找答案,只因为觉得他会了解。

  两个森林里默默探路孤独前行的伙伴,所以他了解。

  豆瓣上有个失眠小组,我和陈晓明是潜在里面的资深组员。这种默契的潜伏到了微博上更为有趣,隔三差五兴起作诗,也许可以称作“午夜诗歌会”。陈晓明很可恨,非但能绘画写小说,连古诗现代诗都不放过,你写得出,他一定对得上,且能对到你无话可说,心服口服地去睡觉。我深觉得上帝给这个人开了很多扇窗,有时恨不能从他那里拆一扇过来。

  书评我是不太会写的,画也不懂得赏。叫我写,我也永远只有写人——在我印象里的这个人。然而因为年龄渐长,直抒胸臆变得困难,夸奖别人,恐怕自己会先脸红。所幸我们还有其他方式,可以寄托于绘画,寄托于书写,寄托于言不及义的“评论”,创作带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兴许就是这一点点不用直面的肆意和自由。只是茶,定是要与你喝一杯。不管是今年,或者以后。(文/沈熹微)

  《火花》读后感(六):鱼丸粗面都有啦――我们的童年和长大

  还没有想出第一个字,只是打开空白文档,就在微笑了。

  还没有来得及去读这次火花又画了什么写下怎样的故事,已经觉得很开心。

  大概我算是一个特殊的读者,因为我们是朋友,生活有交集;

  但我大概又是一个最普通的读者,因为我读得到的,谁都读得到,我们感受着的是同样的东西,色彩在飞舞,文字在低诉。而那几近他最真实的样子。

  他是一个很纯粹的讲述者。

  而“打动”是个太大众的用词。

  火花的这一本书,比起之前的作品,我觉得似乎更少了些阴郁的部份,比如“被踩到尾巴的黑猫”在“被雨打湿的灯光下面的路面上”这样的情境,多的是糖果色的城堡,棉布裙子,系着铃铛舔饼干的小狗,蝴蝶,彩虹,还有溪流。

上一篇:《盗墓笔记》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孤独是一种力量》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